两类测量划分的必然性——《新概念测量计量学》讨论之二
史锦顺 · 2011-06-25 08:24 · 123278 次点击
**两类测量划分的必然性**——《新概念测量计量学》讨论之二
史锦顺
-
我国古代,两千二百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搞标准化,有“车同轨”、“书同文”;在计量方面,统一度量衡。这在当时,实在是走在世界前面的大事。那时的计量,种类少。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称重量。秦代的权,就是国家质量(俗称重量)标准。
长度、容积、质量,都可看做是常量。近代测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也主要是常量测量。伽利略、第谷、贝塞尔的天体测量,主要是距离、方位、时间的测量。三四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经典测量理论,即误差理论,是常量测量的理论。
只有常量才有唯一的真值。误差理论只对常量测量有效。真值就是客观值、实际值、准确值。
量分常量和变量。经典测量理论是处理常量测量的理论。变量本是客观存在,以往的处理办法是,先把量看做是常量,测准;然后再处理。对系统变化,给出其变化规律。例如晶振的频率漂移率。如果是随机变化,用统计的办法处理。这种处理办法,只适用于慢变化。
现代出现各种快变化的量,快到测量的过程中,量在变。这是和测量精度水平(精密度、准确度、分辨力等)的提高分不开的。对同样一个量,用低分辨力的仪器测量,表现为一个常量,而用很高精度的仪器测,就可能表现为变量。
例如一台12伏直流稳压电源,用三用表测其电压,测十个数,都是12伏,即在分辨力为0.5伏的测量条件下,电压是常量;用一台分辨力达万分之一的电压表,测量十个数,各个不同,有千分之几伏的变化,电压量表现为变量。
用准确度为万分之一的电压表测量稳定度千分之一的稳压电源,这就是统计测量。测得值的变化,是被测量本身的变化。测得值代入贝塞尔公式计算西格玛,西格玛是分散性的表征(三倍西格玛是随机变化范围),西格玛不许除以根号N.这是和常量测量问题根本不同的。
对某一特定随机变量,当测量次数N较大,例如大于10时,随着N的增大,西格玛是个趋于恒定的量,它是随机变量的固有特性。而西格玛除以根号N,得到的商与根号N成反比,N越大它越小,不可能是量的分散性或变化性的表征量。
60年代,我在计量院搞微波计量。当时几项课题都要求有稳幅信号源。于是便成立一个小组来专门研制。对信号源稳定性的衡量,只能用单值的西格玛,而不能用平均值的西格玛(即不能除以根号N),这在当时是无争议的共识。对信号源稳定性的测量就是统计测量。
70年代后我主要搞频率计量。频率计量涉及的对象,主要是三类,第一类是频率计、比对器、比相仪等表类测量仪器;第二类是标准源,有晶振、銣频标、铯频标等源类仪器,第三类是工程项目的分机指标和整机指标。频率测量计量的特点之一是指标大都很高;第二个特点是精度指标跨度大,从1E-4到1E-12,跨越8个量级;第三个特点是测量速度极快,做些验证性试验,很容易;第4个特点是测量次数N都很大,一般取100。专门的实验,N取1000,也很容易(测阿仑方差,令τ=10ms,N=1000,约1分钟完成)。
确定频率计的误差,必须有一个比频率计误差范围小到1/10以下的标准频率源。频率计测得值的变化,及其示值与标准值之差,都是属于频率计的。这是经典测量,常量测量,本书称为基础测量。
测量晶振的指标,则必须有比晶振指标高十倍以上(按美国的最新叫法是不准确度比晶振小到1/10以下)的测量设备(频标加比对器),测得值的变化与偏差都是属于被测晶振的,西格玛不许除以根号N.这种测量本书称为统计测量。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征指南》前言第三条讲其适用范围,说:“本规范主要涉及有明确定义的,并可用唯一值表征的被测量估计值的不确定度。……至于被测量呈现为一系列值的分布或取决于一个或多个参量(例如以时间为参变量),则对被测量的描述是一组量,应给出其分布情况及其相互关系”这段话,把测量对象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唯一值的,可用不确定度这套理论;第二类是多值的,另作处理。这就是说,不确定度只用于常量测量。可惜,由于没有明确的两类测量的观念,在不确定度的整套理论中,没有真正贯彻,而是多处出现混淆甚至矛盾。
现在,明确地提出统计测量的概念,就可以使常量测量(基础测量)与变量测量(统计测量)这性质不同的两类测量,泾渭分明,从而避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