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Baike ·  2011-06-26 09:56  ·  36087 次点击
全面质量管理的的起源可以追溯二战结束以后。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巨大的突破,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意识开始崛起,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表现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光靠统计质量控制,不足以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控制。质量的实现,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生产过程的合理性等等。在这样背景下,全面质量管理开始兴起。
1951年,朱兰博士将当时关于质量管理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论文汇编成《质量控制手册》,后来这本书风靡全球。
同一时期,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开展了"全面质量保证计划"(overallqualityassuranceplan)活动,宣传和强调从建立质量标准到产品最终处理为止的各种活动的重要性。
195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A.V.费根堡姆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TotalQualityControl》,首次提出了TQC——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961年,费根堡姆出版了书籍——《TotalQualityControl》。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和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整合为一体的有效体系".质量管理由制造过程中的统计质量控制发展到了对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须关注的各方面的控制和管理。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传播,服务业也开始普遍实行质量管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一些银行、航空公司为了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逐步开始运用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质量管理开始渗透到各个行业,各国也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日本。日本从二战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并能对当时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产生严重威胁,以及最近几十年里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这一切都应主要归功于全面质量管理。
二战后,美国在帮助日本重建经济基础时,派了大量专家前往日本。爱德华。戴明就是其中一位。戴明是统计专家,他在帮助日本的过程中,将各种管理原则与统计方法相结合,逐步建立了致力于产品(服务)和过程的无止境的改进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并为日本所接受和发展。在日本叫做"全公司质量管理"(company-widequalitycontrol,CWQC)。石川馨博士是这个概括的:CWQC的特点在于整个公司从上层管理层到全体职员都参与质量管理。不仅研究、设计和制造部门参与,其他部门如销售、材料供应、计划、会计和人事等所有部门也都参与。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不仅用于解决原材料、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等问题,当上层管理着决定公司方针时,也可以被用于进行行业分析和检查方针的实施情况以及解决销售、人事管理等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面质量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早期的TQC演变为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的实质是以顾客满意、附加价值和持续改善为核心的一种全面的经营管理理念。它指的是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和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理念。TQM强调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强调广泛应用统计方法和技术。TQM的对象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还包括组织的所有活动、过程、人员和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各国纷纷设立国家质量奖以促进其普及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及企业竞争力。日本的戴明奖是最早设立的国家质量奖,它始创于1951年。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质量奖项之一。另外两个为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1998年建立)和欧洲质量奖(1993年建立)。其他国家的质量奖的设置大都已美国质量奖或者欧洲质量奖为蓝本。各国都希望通过质量奖的实施来实现对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促进,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对企业成本、绩效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如何在这样环境里,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将成为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