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和榕树的正统管理学思想
Baike · 2011-06-28 09:02 · 23800 次点击
尽管大榕树传达出的生存方式不失为一种适应环境的好方法,但是要想让多数人接受还有待时日。
竹笋的特性
某个星期天,我和同事共8人一同登上大罗山。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到大罗山来春游的人不少。我们先期出发的几个人起先到了仙岩,沿着朱自清先生"指示"的路线游览了梅雨潭、雷响潭、龙须潭,又抄山路到大罗山顶天河水库与另外几个人会合。
顺着天河水库的西南堤,我们找到一条原来没有走过的石阶小路,决定探一探这条小路究竟通向哪里?翻过一个较缓的山坡,看到了仙岩二景区。仙岩二景区不像一景区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也就没有仙岩一景区那么有名气,但从自然景观上来看,二景区更有一些大气象,是我们喜欢经常去的地方之一。
但这次看到的景象却不怎么让人愉悦——二景区正在开发中,我们走着的石阶小路翻过山坡就断了,代之以还没有修完的盘山公路,已经完全没有了石阶山路的韵味了。大家决定不向前走了,原路向天河水库返。
绕到天河水库西侧,在通向茶山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很粗的竹笋。同事们大都是外地人,在家乡很难见到竹笋,这次亲眼看到竹笋一长出来就这么粗壮,还是惊叹不已。下图是我拍下来的在路边的一颗竹笋。
竹子是禾本科亚科植物,也可以说是一种高等的"草"。它的生长特点是只有初生生长,没有次生生长,形态生长在短期内一次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逐步老化,竹竿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0年。
竹笋出土后,就像一个精确规划设计过的现代建筑一样,生长速度极快,生长高峰期一昼夜生长量可达1米,从竹笋出土到新竹长成也就是1~2个月的时间。竹子的这种生物学特性,与现代社会普遍的浮躁心态极为相似。
榕树的启迪
下得山来,路口迎头一颗标着500年树龄的大榕树。温州的无柄小叶榕到处都是。
榕树的气生根是从干枝萌发出来的暴露在大气中的不定根,有极旺盛的生命力,依赖母体的营养并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养分不断伸长向下,有的垂直朝下生长,有的缠绕枝干延长。
这许多气根粗细不一,枝干交织,像藤蔓一样同根共生,枝脉相连,形成"多代同堂,难断树龄"独特现象——老榕树在尚未死亡腐烂之前,通过其气生根可繁衍出翌代的树体,继而又由第二代树体上的气根繁衍第三代的树体,这许多干体既可分开又可连长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族"。
这些生长及繁殖的变化是在同一个时期内,在"原位原树"上进行的,以致同一棵古榕树上有不同"辈数"的树干,出现了"多代同堂"的奇观。对于天然的,或无记载可究的古榕树,查其树龄较困难,尤其是该树的"祖龄"更难断析。
这榕树的生态特性,实在与温州企业的生态特征极为相似。这种看似混乱无序的生长方式,实际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具有潜在的有机秩序。
温州江心屿这株塔顶榕,是榕树顽强的生命力的最好例证。身为常绿大乔木的榕树,怎么会在无土无水的塔巅生长?在空气中生根,可以吸收水分生长下去。又验证了榕树"不守规矩"。
这颗塔顶榕树龄已逾百年,1960年郭沫若先生来温州时,曾对塔顶榕赞叹不已,写下了"东塔高九层,中空生华盖。榕亦生其巅,仿佛如冠戴"的诗句。
榕树是温州的市树,正与温州"草根企业"的生命力相吻合。而这种草根的生命力,恰恰是精通"哈佛教"的职业经理所不能理解的,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方式。
竹笋式管理与榕树式管理
想起了一段时间以来在公司里讨论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立的"路径"问题。我们形成了两种完全相反的思路。
一种是"总体规划"派思路,与正统管理学思想完全吻合,又有国际"最"先进企业的"最佳实践"为证,显然没有人敢说这种方法不对。
可是在这种正统管理学思想指导下,我们公司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经历了几茬咨询公司规划之手,确实"屡战屡败",至今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倒是有了好几种版本的看不完的文件)。这种方法与竹子盲目的快速一次性生长的特性多么相似。
另一种思路是"问题导向"的循序渐进的管理学方式方法。从公司突出的问题入手,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标准"(我想不仅仅是标准)一旦建立起来,就及时运行,而不要等待建成一个体系。让"标准"在运行中不断修订和完善,而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
一个可以运行的"标准"会对新的标准建立提出要求,遵循内在的逻辑让标准体系自然"长成"。
这样的方式方法是"榕树"式。看上去很不规范,没有总体规划,标准的"新"、"旧"版本也没有那么清晰,在长期学习"命令-控制"、只认"强制秩序"、不认"有机秩序"的多数职业经理人看来,这简直就是瞎胡闹。
而这种方法却是被亚历山大的建筑学、AdrianBeian的"构造论"、软件工程中的"自适应软件设计"、温州企业以及大榕树证明是更有效、更合适的方法,完全不必担心会"乱套"。
尽管大榕树传达出的生存方式不失为一种适应环境的好方法,但是要想让多数人接受还有待时日。也许现在只能走一条"折衷"的道路,在所谓"总体规划"之下尽可能地引入"榕树"机制,慢慢"下围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