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发展简史之17—— 中国计算机软件事业的发展

  XZKL1234 ·  2011-07-22 16:14  ·  53974 次点击
中国的计算机软件事业是伴随着世界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无到有,到现在的蒸蒸日上、百花争鸣,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历程。
1986年3月,中国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云集在北京,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了关于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课题的报告,该报告以863高科技计划的名义自1986年9月开始实施。863高科技计划中关于智能计算机主题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明显市场效益和产业前景的产品,以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系统,如曙光系列机、汉字处理平台、机器翻译系统、地震中长期预报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智能教育软件、工程图纸识别系统、表格阅读机等等。
㈠.数据库系统的发展
传说中的阿拉丁神灯是阿拉伯古代的一种宝物,你要什么它就会给你什么。在今天的电子计算机时代,数据库就像阿拉丁神灯一样,信息处理系统需要什么,它都会从数据宝库中“变”出来。
比起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其它分支,如操作系统、汉字编码系统、文字处理系统等,数据库系统的起步是较晚的。
1977年11月应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计算中心的要求,由中国科技大学组织在安徽省黄山召开了数据库技术研讨会,目的是为研制中国的数据库软件、推动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会议上研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相关技术、网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讨论了基于数据库任务组(DBTG)报告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方案。这次会议对中国国内数据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978年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专门关于数据库的讲座,邀请美国的郭善询和姚待斌两位教授讲学,他们为在中国国内普及数据库知识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之后,中国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教育、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
1985年7月中国第四届数据库学术会议在兰州召开。1986年8月首届全国数据库教学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国内市场上,国外数据库软件十分风光,最早登场的是dBASE,随着高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Clipper、Informix与Ingress系统也开始有了应用。最早进入国内市场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厂商是Oracle,并在一时间内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Sybase、Infomix和DB2等厂商相继进入国内市场。这段时期内国内数据库的应用是清一色使用国外数据库系统。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产数据库产品相继问世:一是在国家政府支持下,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软件技术公司联合开发研制了成功的Cobase中文数据库系统,目前主要应用在政府部门。二是在国防系统支持下由华中理工大学研制成功的DM数据库系统,实现了B1级安全性、内置多媒体及地理信息数据类型和存贮结构功能的大型数据库。三是由东北大学推出的Openbase数据库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出口国外、可以替代进口产品的商品化数据库管理系统。此外,还有一些单位开发了专用数据库系统,如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开发的Cdbase等等。1987年10月中国第一个用于大型计算机上的国家经济综合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由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完成并投入运行。此后,中国相继建成了八百多个实用的大型数据库,内容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国内数据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日益广泛,出现了较好的势头。1999年3月北京大学的明天资源科技公司与Microsofr(中国)公司共同合作,推出了在线查询决策系统(QueryDecisionSupportSystem),采用了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最新技术,解决了多年困扰企业在信息汇总、分析、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深层次数据挖掘的效率,拓宽了数据查询的广度。该系统以MSSQLServer为底层数据平台,利用其自带的OLAPServer建立大型多维数据库,可以进行迅速而深入的查询,它采用开放式数据接口(ODBC)和最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通过网络实现数据的抓取和传递,代码完全公开,容易使用和修改。
目前,国产数据库软件与国外的相比,主要的差距在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上。
㈡.计算机汉字操作系统与安全系统
1983年5月,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推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汉字操作系统CCDOS,它对以后的微型计算机普及与应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之后,希望电脑公司的UCDOS、北大方正集团的BDDOS和中文之星、清华大学的WPS、四通集团公司的四通利方等各类汉字操作系统纷纷进入市场。在中、小型计算机和工作站操作系统中,首先得到汉化的是Unix操作系统和Xenix操作系统,继而在1996年开发出自主版权的COCIX操作系统。在Linux系统大行其道的今天,Turbo、XtreamLinux和红旗Linux等操作系统已经冲在前面,中国的软件科研人员正在立足Linux系统平台展开新的搏击。
1986年5月,中国发现了第一起计算机病毒小球病毒,1987年中国破获了第一宗计算机犯罪大案。目前,计算机病毒是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化而产生,中国的反计算机病毒技术和产业也应运得到迅速发展,其中的江民KV300、金振KILL、瑞星RAV和信源VRV已成为国内反计算机病毒软件界最具盛誉的“四大名捕”。如今,“不要钱”的360安全卫士又强烈冲击着已经走入金钱死胡同的“四大名捕”
1999年10月,一种既可以实时防杀计算机病毒,又能够在病毒或其它原因导致灾难性后果后及时恢复系统、避免计算机系统的崩溃和数据损失的反病毒软件,由世界著名的反病毒厂商北京北信源公司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国际上称赞该软件为第三代杀毒软件并技术领先,该软件的研制成功,标志了主动式反病毒技术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也表明中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开始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㈢.文字处理系统的发展
⑴.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
1974年8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和国家出版局联合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请示报告,同年9月,国家计委以748工程的名义批准将该报告列为1975年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经过许多科技人员的努力,推动和产生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操作系统、汉字应用软件和各种汉字输入输出设备。748工程彻底打破了中国人使用计算机的障碍,有力驳斥了“中文不适于信息处理”的说法。
1979年7月,计算机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的主体工程在北京大学研制成功,1981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样机研制成功,1985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到1991年,中国各大报纸开始正式使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从此,中国的印刷出版业告别了古老而笨重的铅字,目前,中国国内99%的印刷行业均使用国产的激光照排系统。
1979年,中国的国家标准总局下达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的国家标准研究任务,经过全国四百五十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在1981年8月,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国家标准GB2312正式颁布实施,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承认了汉字交换码标准,为计算机的汉化奠定了基础。
1983年8月,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汉字编码方案通过鉴定并得到大力推广,从此,五笔字型成为计算机汉字输入的主要方法之一。与此同时,栗新民发明的音形码汉字编码方案、袁晓民发明的拼音码汉字编码方案等竞相发展,一时之间“万码奔腾”。至今,被称为三民码的五笔字型、音形码和拼音码这三种汉字编码方案仍为国内计算机使用者广泛使用。1985年,北京大学年轻的工程师朱守涛领导了一个小组,在分析了汉语的词汇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智能化的汉字输入方式智能ABC,很快地,智能ABC就被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看中,成为固定捆绑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汉字输入工具。
1999年3月,华光科技公司研制成功新闻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卫星传输技术为一体,综合实现了报纸出版过程中的采访、编辑、远程传接稿、版面组织、卫星传版、资料存贮与检索、广告制作与管理等工作程序的计算机化,在同类系统中,最早实现了形象直观地保存文字修改痕迹、外来电讯稿件直接入网、对稿件自动分类等功能,使新闻采编、稿件传递和卫星传版集成为一体。
⑵.汉字识别系统:
目前,汉字的输入方法主要分为人工输入和机器识别两种方式,而机器识别成为中国研究的重点课题。1984年,江苏省南通市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研制成功印刷体汉字自动识别系统,正确识别率达90.00%。这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步研究的汉字识别技术。1997年3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图像教研组OCR实验室研制成功THOCR-97综合集成汉字识别系统,其中的非特定人脱机手写汉字文本识别子系统,对书写工整的手写汉字的正确识别率为95.80%,得到国内业界的普遍欢迎。
1999年9月,汉王科技公司推出一种能够直接在计算机高精度触摸屏幕上进行书写的手写汉字输入系统PenPC220,使用者可以按照一般的书写方式将汉字输入计算机,让用户又找回了“眼手相应”的感觉。
1999年10月,中文之星汉语语音模型CstarCLM通过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组织的鉴定并走向市场。CstarCLM是将现代汉语中各个分支的语言材料进行统计提取,把汉语言中的内在关系用计算机加以表达,经过了三年的艰苦研究开发而成,其基本数学模型采取三阶马尔科夫模型。音-字转换单字一选的正确率达到91.85%,整句一选正确率达到74.82%,CstarCLM目前属于国际绝对领先的技术。
⑶.多民族语言文字处理系统:
1984年12月,新疆大学在PC-8000B微型计算机上成功地开发了中国第一个维吾尔、哈萨克文字处理系统,并迅速移植到激光汉字照排系统中。1985年,北京民族印刷厂也成功地开发了莽文文字处理系统。目前,中国已有23个民族有了自己的语言处理系统,许多民族语言信息处理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已陆续出台。
⑷.机器翻译系统:
1959年9月国庆十周年,是一个中国人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这一天,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同研究的中国俄汉机器翻译系统,在中国自制的第一台104大型通用计算机上试验成功,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机器翻译系统,也为世界机器翻译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这个系统主要以数学文献为材料,词典包括两千零三十个单义词、一百三十七个词组、二百零三个近义词,语法规则由二十九个线路图表组成,其中有十一个语法分析图表和十八个语法综合图表,试验了九个不同类型的较复杂句子。由于当时没有汉字输出设备,译文是以代码形式输出的。中国俄汉机器翻译系统(59版)是独立分析相关综合型,解决了两个不同类型语言之间翻译中的复杂问题__词序问题,确定了调整词序的基本轴心和调整词序的层次的五项基本原则。之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北京俄语学院、中国科技情报所等单位合作,于1961年又研制出俄汉机器翻译系统的第二方案,中国俄汉机器翻译系统(61版)是相关分析独立综合型,是可以面向多个相关分析的系统。
1966~1976年,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机器翻译工作停顿了整整十年。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机器翻译不仅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而且成为许多技术公司的开发项目。1988年9月中国软件技术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商品化的英汉全文机器翻译系统译星一号英汉机器翻译系统1.0版,装有十万多个英文词汇。此后,863智能英汉机器翻译系统、中文之星、东方快车、金山词霸等一大批计算机翻译系统纷纷推向市场,一般正确翻译可以达到95.00%左右。
Internet翻译系统是机器翻译的最新发展,为了实现即时翻译,速度就必须要跟得上。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汉神在线翻译系统基本可以达到即时翻译的要求,正确翻译在90.00%左右。
㈣.中国的CAD与CAM研究
中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图(CAM)的研究工作始于1968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将CAD与CAM技术用于计算机设计、印刷制版的生产、航天于航空领域的“设计制造一体化”。1991年国务委员宋健提出甩掉绘图板的要求,使CAD与CAM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
㈤.中国的地理信息系统(GIS)
自198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开始研究和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sInformationSystem),首先由北京大学承继承教授领导的小组研制成功了以微型计算机为操作平台的微机地理信息系统SpaceMan。目前,中国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批大、中、小型地理信息系统,如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系统、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系统、重点产粮区农作物估产系统、三北防护林系统、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统、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系统等等。
自从1986年由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分别引进测绘专用的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以来,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开始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1998年湖北省邮电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邮运车辆及其它移动目标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稽查、车辆调度、航行管制、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建设规划、资源普查、大地测量等领域。
人类社会在经济建设、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信息中,有80%与地理信息密切相关,地理信息系统(GIS)已被确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支柱性产业。
㈥.银行系统和财务系统
自1986年起中国开始推行银行电子化,目前,银行系统已经走在中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前列,拥有大中型计算机三百二十台、小型计算机四千台、工作站及服务器五千一百台、微型计算机六十万台;装备ATM机九万台、POS机二十六万台;建成电子化营业网点三十多万个、区域清算系统二百八十个,全国发行各种信用卡十二亿张。
1988年中国国内的第一个商品化财务软件由用友公司推出。1990年用友公司又推出国内第一个制表软件UFO。此后,国内厂商基本垄断了财务软件市场,出现了用友、先锋、金蝶、安易、国强等著名的财务管理软件公司。目前,财务软件已在中国大多数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得到应用
㈦.其它优秀软件
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在并行算法和软件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高性能分布式并行数值分析软件PQR,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国并行算法与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