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发展简史之19——中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XZKL1234 ·  2011-07-22 16:18  ·  37058 次点击
1956年3月,清华大学通过国家教育部得到了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的全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清华大学教学研究所的吕应中发现该学院有一个叫数字计算装置与仪器的专业,而中国当时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是空白,因此强烈要求在清华大学开设这个专业,支持这一要求的还有当时负责教务工作的钱伟长和陈舜尧。校方很快批准成立了这个专业,并命名为电子计算机专业,设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不久,开始了中国自然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华罗庚和刚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等都认为,发展尖端技术必须要有计算机技术配合,建议把建立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当成一项紧急措施增加到科学远景规划中去。科学远景规划要求在1957年培养出第一批学生,清华大学预期1959年培养出第一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划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远景规划紧急措施的需要了。为此,国家教育部决定从上海交通大学抽调两个班六十人到清华大学学习,其中还有一个班当时在东北实习,未回上海就直接到清华大学报到去了,在这批学生中就有后来成为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司长的杨天行。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也开设了培养计算数学人才的专业,即后来中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
1956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西苑大旅社开设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培训班,专门培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这批首届计算机专业学生。由于中国的计算机专业是从无到有,没有专门的计算机钻也教师,于是中国科学院从有关学校请来相关领域的教师进行授课,其中有讲述脉冲技术的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的黄玉珩、讲授半导体技术的北京航空学院的蒋士飞、讲授数值分析和计算机原理的清华大学的孙念增等等。在此期间,由前苏联通信技术专家列别杰夫院士领导的前苏联科学院精密仪器研究所是专门研究电子数字计算机的中心,该研究所分配给中国科学院一批研究生名额,中国科学院分了一部分给国家教育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立即派学生赴前苏联留学,现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三立就是其中之一。在此期间,中国从前苏联引进104型通用快速电子计算机并在北京738厂投产,学生们学习的就是104型计算机的计算机指令系统。1957年,新中国第一批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的大学生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毕业。
1958年5月,主管中国尖端科技的聂荣臻元帅签发批示,明确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要配合第二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核工业部,现在的核工业总公司)与第五研究院(即后来的航天工业部,现在的航空航天工业部)的需要,党中央就此下达文件,决定从全国十所高等院校中抽调二百八十七名高年级学生到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与第五研究院定向培养。为此,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电子计算机专业、电机系的自动化运动学专业和钱学森提议成立的运筹学专业合并,组成了清华大学自动控制学系。从1956~1958年,中国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从无到有,借鉴了许多前苏联的经验,同时也关注着美国和英国的发展。当时建立计算机专业的重点在电子数字计算技术,而当时苏联的数字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则将较大比重放在模拟式机电设备和电子计算机装置上。
限于当时数字计算机在中国刚开始小批量生产,高等院校无条件购买,清华大学决定自己制造。195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启动代号为911计划的项目,到196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制造出世界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十八年后,中国高等院校自己研制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也诞生了。911型计算机不同于104型计算机的是单地址的定点计算机,结构比较简单。十一个月后第二代全半导体112型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完成了工作样机,112型计算机的稳定性大大优于911型计算机,而且与美国DEC公司的PDP-8计算机出世的时间差不多。112型计算机的生产任务由北京无线电三厂承担,这个型号的计算机为中国早期计算机专业的科研与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1982年,中国只有五所大学的附属中学开设了计算机选修课,到2003年,中国共有高等院校一千零六十八所,其中有四百二十五所高等院校具有研究生的培养能力,设有网络、通信、计算机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无线电、微电子等专业博士点一百四十二个,硕士点四百一十二个,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二百余名,硕士学位两千五百余名,学士学位四万余名。在高等院校建设的一百零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五十个开放实验室中,属于信息及相关学科的有三十个。自1978年以来,中国大量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并努力吸引留学生回国服务,派出留学生近三十二万人,已经回国的十万人中有不少人成为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教学与科研骨干。这些条件为中国各级各类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95年,中国的国家教委批准了高等理科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首批二十七个学科改革项目,其中的第十三~二十二个为计算机科学类专业项目。随后,成立了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九所大学计算机系教师组成的“13-22项目组”,在几年努力后提出了一级学科培养计划,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等。
19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技术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成为了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1996年,国家教委制订并颁布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纲要1996~2000年,要求到二十世纪末,中国的高中开设计算机必修课的学校达到全国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总数的60.00%,城市和县(市)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初中达到全国城市和县(市)初中学校的42.00%。到2003年,中国国内已有六万五千一百八十七所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程。199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创新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研讨会上,中国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专家们提出,只有大量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家电等现代化手段,才能创新教育模式,切实推进全民素质教育,为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的一些中小学先行一步,采用了光纤技术、结构化布线技术、千兆以太网技术、Internet技术和MPEG技术等高新科技手段成功地建设了新一代校园网,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Based.Education),并从两个方面将计算机辅助教育工作推向社会:一个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将现代科学技术用于传统的讲台,包括电视、录音、录像、投影、广播等综合电化教育手段,带动了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水平;另一个是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ManagedInstruction),包括校务管理、学籍管理、校源服务、信息通信等,并成功地将之应用于学校管理机制的改革。
回顾这许多年来中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跟踪、学习,又不断地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