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穿越时光隧道的科学骄子

  XZKL1234 ·  2011-07-23 06:21  ·  64778 次点击
在中国光学界乃至计量科学界,他不仅功勋卓著,而且有着许多传奇般的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使这位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计量事业的开拓者,成为穿越时光隧道的科学骄子,他就是德高望重的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祖籍江苏吴县,1915年2月降生于一个科学世家之中,父亲是我国早期的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受父亲的影响,幼年的王大珩就对科学仪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落后的祖国和父亲的感叹,以及科学的熏陶,对王大珩后来致力于我国光学和仪器制造事业不无影响。
为民族和国家强盛而勤奋读书成为王大珩心中的信念。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又考取公费留学生,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8年王大珩毅然放弃了英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在黎明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开始了他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1951年,中国科学院聘请王大珩到北京筹建仪器馆。1952年长春仪器馆成立,王大珩被任命为馆长(1956年改名为长春光机所)。此后,他领导该所建立我国第一个光学科研教育基地,研制成功光学玻璃及一系列精密光学仪器。1956年,他参与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2年远景规划。
建国初期,国家计量局成立时,王大珩曾被聘请为顾问,1955年国家派出计量专家代表团赴捷克访问考察,他是代表团专家之一。后来又到苏联学习,掌握了当时世界上较先进的计量科学理论技术。在中国计量科学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领导决定从北大物理系等著名学校招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为中国计量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这些人都已经成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学术带头人。
当时,我国的计量原器也处在“一穷二白”的窘境,只有一个苏联赠送的公斤基准,电学计量上用的两个标准电阻和6个标准电池,还是蔡金涛先生在抗战前在英美学习时买回来的,而且经过了抗战的流离。长度计量原器,则是大清国请法国国际计量局制做的一把32公分的铂铱标准尺。这就是中国计量院的家底,对此,王大珩当时视若珍宝,特别是那几个标准电阻和电池,送苏联标定回国时,他把那几个宝贝疙瘩裹在皮袄里保温。经历了几十年时间和战乱,6个标准电池中竟有4个还能用!
经过王大珩与他的同仁们数十年的努力奋斗,中国的计量科学事业经历了从落后到进步,并终于跻身于世界计量大国先进行列的发展历程,其科研成果令美德俄等发达国家也为之赞叹。1979年,王大珩被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成员,直至1992年因年高卸任,共连任三届,长达13年之久!

时间进入6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毛泽东指示中国也要有自已的原子弹,并且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搞出来。从此,王大珩和他领导下的长春光机所将科研重点转向了这项神圣的国防工程。
1961年,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在长春光机所诞生,使我国仅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拥有了第一台激光器,这一成就震惊了国内外。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从中国西部传来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团蘑菇云在戈壁滩的深处升起,中国和全世界都感觉到了地球的震颤!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的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冲击波,也从那里传向世界。王大珩领导研制的光学仪器记录下了极其宝贵的实验资料与数据,为“两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文化命”几乎冲击了当时的一切领域,长春光机所有10余名高级科研人员被迫害致死,王大珩也没有少受罪,但侥幸没有受到肉体上的折磨。这要得益于聂荣臻元帅的保护,是聂帅死保的结果。即使是在阴云笼罩的岁月,王大珩也在继续着国防科研领域的研制工作,并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长春光机所有40项科研成果获奖。
此后,我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首次潜艇水下发射潜地火箭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同步试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宇宙间响彻《东方红》的乐声……所有这一切,都有王大珩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为了国家的科学事业,为了维护国家安定与世界和平的国防科研工程,王大珩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不间断地工作了58个年头,在祖国光学科学和计量科学领域功不可没,同时,“两弹一星”等“天字第一号”成果,也使他称得上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宣布了实施“星球大战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激光技术,从宇宙空间摧毁地面发射的一切核武器与核设施,以独占空间、独占核优势。为了与之抗衡,欧共体各国提出了以发展未来高技术为目标的“尤里卡计划”,日本、前苏联等科技大国也提出了相应对策。
世界各国如此,中国怎么办?王大珩认为:中国如果不对此有所动作,就必将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形象和国力严重滞后的结果,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的天平也将严重失衡。于是,王大珩联名中科院学部委员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等三名著名学者专家,于1986年3月3日上书党中央,就中国如何跟上世界性的高技术浪潮慷慨陈辞。仅隔两日,亦即3月5日,邓小平就在王大珩等四人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在这个计划中,王大珩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这似乎也是国家领导人在日思夜想的问题,从“上书”日到作出批示,只用了两天时间!
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即做出决定:从“863计划”的批准日期到本世纪未的2000年底,中央财政投专款执行这项计划!虽然,这笔投入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投资或国防科研经费相比,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是一个当时在国力上并不非常“底气十足”的政府所能够做出的最大的承诺与努力!
著名的“863计划”,是中国四位具有远见卓识,并且渴望祖国强盛世界和平的老科学家,代表中国面对世界的挑战所作出的庄严的宣言,而这个“宣言”的主要起草者,就是王大珩!
毫无疑问的是:“863计划”对于我国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起到了巨大的、也是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因而,“863计划”的批准与实施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直接从事“863计划”的科学家已达两万人,一大批青年科学家也从中脱颖而出,这使我国的高科技领域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后继有人。作为一个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科学家,王大珩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王大珩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这似乎也是国家领导人在日思夜想的问题,从“上书”日到作出批示,只用了两天时间!
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即做出决定:从“863计划”的批准日期到本世纪未的2000年底,中央财政投专款执行这项计划!虽然,这笔投入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投资或国防科研经费相比,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是一个当时在国力上并不非常“底气十足”的政府所能够做出的最大的承诺与努力!
著名的“863计划”,是中国四位具有远见卓识,并且渴望祖国强盛世界和平的老科学家,代表中国面对世界的挑战所作出的庄严的宣言,而这个“宣言”的主要起草者,就是王大珩!
毫无疑问的是:“863计划”对于我国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起到了巨大的、也是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因而,“863计划”的批准与实施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我国直接从事“863计划”的科学家已达两万人,一大批青年科学家也从中脱颖而出,这使我国的高科技领域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后继有人。作为一个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科学家,王大珩感到了由衷的欣慰……

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和计量科学事业的开拓者王大珩身上有一大堆头衔,1955年中科院成立学部时,他便当选为学部委员,至于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国际宇航院院士等等,则同样绝不是虚名。
王大珩的人生座右铭只有一句,就是毛泽东曾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少私求、重奉献、报效人民、报效祖国,他和他那一代科学家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他更是这样的一位老科学家:在独立研究、作先行者的同时给后来者指引方向,将自已的智慧和努力融于集体的科研成果中。这,是何等崇高的品位!几十年来,得到王大珩教诲的学生分布于全国数百个科研机构,并且为长春光机所、清华大学培养博士生10余名。已故中年优秀科学家蒋筑英就是他60年代培养出的研究生。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无疑是王大珩的欣慰,但英年早逝,却也使他不能不感到遗憾和惋惜……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1992年10月,王大珩从事科研活动55周年,国防科工委、中科院、兵器工业部、核工业部、总参谋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计量科学院等数十个单位为他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会。在回顾自已走过的人生与科学生涯的同时,王大珩更加怀念和感谢给予过自已教诲的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严济慈等前辈名师:“他们不但给我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做人。”
1995年初,王大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首届优秀奖”。他对记者说:“受此重奖,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惭愧,如果回忆我对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一点贡献,那是我身逢其时,机遇所致。与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等三位优秀奖获得者相比,我是最年轻的,论贡献我比他们也还差一截。”
1995年2月,王大珩整整80岁高龄,但他仍然退而不休,而且仍然带着几个博士生……为祖国光学事业奋斗一生的他仍然在发光,那光芒象红宝石一样璀璨。
1996年1月11日,记者采访王大珩时,他刚刚参加完茅以升诞辰百周年颁奖大会后回到寓所。看上去,他绝不像81岁的老人,精神矍铄、谈笑风生,提起光学科技和计量科技的话题,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从事了半个多世纪光学与计量科学研究的老科学家,对光学高科技在医学检测与激光在工业上及科学上的应用认为是高科技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必然。
王老的健康长寿,得益于他青年时就开始的体育锻炼,得益于他始终荣辱不惊的淡泊心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他最喜欢的是听古典音乐和京剧,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他对传统的北京小吃至今仍情有独钟……
王老有一个虽不奢华,但却四季如春的家,曾经是小儿科教授的老伴已75岁,3个孩子都已在国外拿到了博士学位,其中有两个学的也是光学,应该说,这又是一个纯纯粹粹的科学世家!
王老很钟情于他的光学事业,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使这位中国光学事业和计量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成为穿越时光隧道的科学骄子,在他的身后,是一串坚实的足迹和一座座巍岸的丰碑……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