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生存之道和炒作方式,唐代名作家的稿酬和李白的经济来源

  Alu ·  2007-10-28 19:38  ·  65215 次点击
“四川人”李白,“商人的儿子”李白,两种合力指向何处呢?造就的是李白独有的生存策略。
在唐代,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建功立业?有三种途径。前两种是常规路线:如果你出身好,是太子党,那太好办了,不需要努力,锦衣玉食都有了。如果你是贫寒人家,或者是破落地主,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家是良民的,不是做小生意的,也没有犯过什么罪,你可以通过考科举,出来做官。
此外,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就是把自己炒成文化名人,一步登天。这就是李白的路线。这种路线,只有李白一个人能走。这是非常规路线,天才路线,是不可以重复的。盛唐那么多的大文人,跟李白名气差不太多的,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他们都不走这个路线。
商人家世对李白的影响,在生存策略上,可以落实到两个具体的方面:一是生财之道,二是炒作方式。
20世纪以来的学者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李白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主流意见认为,李白家是经商的,他父亲买卖做得很大。郭沫若甚至说李白的兄弟把长江上游和中游最重要的码头垄断了,做物流。这完全是戏说,一点儿根据都没有。
李白的生财之道,我推测,一是“吃软饭”,二是“挣稿费”。
先说“吃软饭”。前文讲过李白的第一偶像司马相如,靠吃软饭,分了当时全球首富卓王孙的一半家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白也学这手。李白跟人结婚,都是看准了再下手。李白先后结了4次婚,第一个夫人姓许,最后一个夫人姓宗,都是前宰相家的孙女。李白专挑谁家的爷爷做过宰相,就去做上门女婿。做过宰相,意味着家里有大笔遗产,还有人脉关系网。商人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眼睛贼亮贼亮的。
再说“挣稿费”。我认为李白的收入,最大的经济来源是他的“稿费”。当然,唐代社会不存在你写一本书拿多少稿费多少版税的问题。也没有任何材料能直接证明李白哪一次拿了多少润笔费。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
韩愈和白居易是李白、杜甫之后最著名的文人,韩愈跟白居易得的润笔费太多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但是对韩愈有一个负面说法,说韩愈专写谀墓之文。因为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重门第,谁家的先人死了,子女有出息的,一定要给先人立碑,一定要请大文人撰写墓志。中唐韩愈文章最好,所以有钱人都请韩愈写墓志。韩愈本来穷惯了,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机会,那还不饱赚一笔?
韩愈靠阿谀奉承死人,到底挣了多少润笔费,没有特别明确的记载。但有材料证明白居易曾经一次性拿到六七十万钱的润笔费。白居易跟元稹是好朋友,元稹比白居易死得早。元稹死后,他的家人请白居易写了一篇墓志,送给白居易六七十万钱作为润笔费。白居易将这一笔钱捐给了香山寺。
从中唐的情况来看,润笔费是一个惯例。韩愈不至于是历史上第一个挣润笔费的人吧?韩愈跟李白隔的年代不太远,李白死后五六年,韩愈就出生了。我认为早在韩愈、白居易以前,李白就在挣润笔费了。
李白的文章在当时非常有名,存下来的也还不少。李白的文章,应用文居多。主要就两类:一类就是替寺庙写的,一类是应地方官之邀写的。
李白以天才自居,凭什么给那么多的地方官和寺庙写文章?无非为了挣润笔费。要不然的话,他犯不着动手。李白跟道教关系密切,跟佛教关系一般。李白的诗歌涉及到佛教的很少,可是留下来的文章里,有很多是专门为某个寺院写的。无非是因为寺庙可以给润笔钱。
唐代的寺院往往非常有钱。所以寺院立一个碑,造一个像,碑记也要李白来写。双方都有好处。最杰出的文学家,笔底生花的李太白写的,放在那儿,寺院有面子。但是作为交换,李白的酬劳,肯定不菲。
李白为地方官僚歌功颂德的文章,基本是按一个模子写的。李白歌颂各个级别的官僚,全部是行仁政,而且修养非常高,还懂道家的黄老之术,垂拱而治。李白写过一篇《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在这篇文章里他夸韦刺史“干蛊有立,含章可贞”。这八个字来自《易经》。“干蛊有立”来自于《易经》“蛊”卦的“干父之蛊”,是夸人家儿子有出息,父亲能做的事,他都能做。“含章可贞”来自《易经》的“坤”卦,讲一个人内美,有才华但不轻易显露出来。李白文集里另有一篇题为《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的文章。这位武昌的韩县令,便是后来善写谀墓文的韩愈的父亲。李白在文中夸韩愈的父亲“含章可贞,干蛊有立”。刚刚送给甲的八字评语,现在又送给乙了。可见李白是纯粹糊弄人。这些人都是李白的衣食父母。你是县令也好,是刺史也好,可是我李白是唐代第一大文豪,你要我给你写一篇拍马的文章,我能给你白写吗?润笔费不会低的。
唐代文人都喜欢漫游。李白跟杜甫都漫游,杜甫过得特别苦,李白过得很滋润。李白为什么日子始终过得很好,而且能够一掷千金?原因就在名气大。名气越大,润笔费就越高。李白靠名气吃饭,自然也就热衷于炒名声。
李白花销特别大,是一掷千金的古惑仔。他要供自己开销,就要不断写文章。所以他到任何地方去,只要地方官有需要,他就去写。李白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身价炒得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经济来源上也就有了保障。一本万利,名利双收。
顺便讲一下李白的花钱习惯。李白自己说“千金散复还复来”,这可不是说大话。他有恃无恐:我是大名人,到处都有人请我写文章,我怕什么?李白自夸年轻时候,看到有很多落魄公子,就周济他们,不到一年“散金三十馀万”。三十馀万,是个什么概念?
陈寅恪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元白诗中俸料钱》,讨论唐代官员的薪水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陈寅恪指出唐代官员的薪水不同时期有变化,很难研究。陈寅恪提供的材料,基本是元稹、白居易时期的,拿过来套在李白头上,未必合适。好在《唐会要》里提供了开元二十四年唐代官员月俸的详细数据。这条材料,《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也引用过。开元二十四年,唐代官员的月俸,一品是三十千,八品是二千四百七十五,九品是一千九百一十七。李白“散金三十馀万”,是在刚从四川出来游历扬州一带的时候,约在开元十四年。开元盛世,社会稳定,不至于货币贬值。青年李白一年花掉三十馀万,相当于当时一品大官10个月的俸禄,相当于八品官10年俸禄。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足以说明李白家境不错。商人的儿子毕竟有钱。
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下:李白当时什么都没有,也没做过高官,他周济落难公子三十万不容易啊,花掉了商人老爹给他的第一桶金,还养成一掷千金的习惯。接下来的日子,他该怎么办呢?李白为了支付巨大的消费,就得不断地去写歌功颂德的文字。主要歌颂两种人,一是朝廷官员,一是佛教徒。他们都有钱有势,好办事。李白看得太准了。
这就是商人的儿子李白。怎么样达成自己的目标?炒作名声!怎样炒作?最好的办法就是一鸣惊人!这是四川人的传统路线。商人家世背景,四川人的传统,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李白独特的生存之道。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