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的运行管理及设施维护
仪器信息网 · 2011-11-26 18:29 · 31368 次点击
废水处理的运行管理及设施维护
废水处理系统在工程完工之后和投产之前,需要进行验收工作.在验收工作中,首先用清水进行试运行,通过工程调试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对发现的问题作最后的修正,为以后的操作运行管理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对系统中各操作单元进行科学的运行管理也是保证废水处理系统高校、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一、格栅的维护
对于人工清除污物的格栅,运行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清除截留在格栅上的污物,防止栅条间隙堵塞;对于机械格栅,则是保证机械除污机的正常运转。
机械格栅通常采用间隙式的清除装置,其运行方式可用定时装置操作,亦可根据格栅前后渠道的水位差的随动装置控制操作,有时也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为消除负荷变化的影响,机械除污装置应设超负荷自动保护装置。
二、沉淀池的运行管理
沉淀池运行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各项设备安全完好,及时调控各项运行控制参数,保证出水水质达到规定的指标。为此,应着重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避免短流进入沉淀池的水流,在池中停留的时间通常并不相同,一部分水的停留时间小于设计停留时间,很快流出池外;另一部分则停留时间大于设计停留时间,这种停留时间不相同的现象叫短流。
在沉淀池投产前应严格检查出水堰是否平直,发现问题,要及时修理。在运行中,浮渣可能堵塞部分溢流堰口,致使整个出水堰的单位长度溢流量不等而产生水流抽吸,操作人员应及时维修或更换,以保证出流均匀,减少短流。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使沉淀池的短流现象降低道最小限度。
(2)正确投加混凝剂当沉淀池用于混凝工艺的液固分离时,正确投加混凝剂是沉淀池运行管理的关键之一。要做到正确投加混凝剂,必须掌握进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在水质频繁季节,要求1~2小时进行一次测定,以了解进水泵房开停状况,根据水质水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投药量。特别要防止断药事故的发生,因为即使短时期停止加药也会导致出水水质的恶化。
(3)及时排泥及时排泥是沉淀池运行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初沉池排泥一般间歇进行,排泥周期一般不宜超过2d。
初沉池排泥操作的两个要点是掌握排泥间隔时间和掌握每次排泥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太长,则污泥可能积累厌氧发酵而上浮,持续时间太长,则降低了排泥含水率,增加了污泥处理构筑物的负担。排泥间隔时间在冬天长些,夏天短些,一般间隔时间为8~12h,冬天少数池子也可24h。排泥持续时间于排泥间隔时间有关,每一个初沉池都应该在试运转中摸清排泥持续时间,一般持续时间仅几分钟或几十分钟。重力排泥的初沉池必须保证足够分排泥水头(不小于1.5m)。机械排泥的沉淀池药加强排泥设备的维护管理,一旦机械排泥设备发生故障,应及时修理,以免池底积泥过度,影响出水水质。
(4)防止藻类滋生在废水处理中的沉淀池,当原水藻类含量较高时,会导致藻类在池中滋生,尤其时在气温较高的地区,沉淀池中加装斜板或斜管时,这种现象可能更为突出。藻类滋生虽不会严重影响沉淀池的运转,但对出水的水质不利。可在原水中加入三绿化铁混凝剂,以抑制藻类生长。对于已经在斜板和斜管上生长的藻类,可以高压水冲洗去除。冲洗时先放去部分池水,使斜板和斜管的顶部露出水面,然后用压力水冲洗,往往一经冲洗即可去除系统附着的藻类。
三、混凝沉淀系统的运行管理
1.混凝沉淀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
⑴每班均应观察并记录矾花生成情况,并将之与历史资料比较。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⑵沉淀池排泥要及时且准确。排泥间隔太长或一次性排泥量太大,都将影响正常运行。
⑶应定期清洗加药设备,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扫池壁,防止藻类滋生。
⑷定期巡检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有故障,则及时排除。
⑸当采用氯化铁作混凝剂时,应注意检查设备的腐蚀情况,及时进行防腐处理。⑹加药计量设施应定期标定,保证计量准确。
⑺加强对库存药剂的检查,防止药剂变质失效。对硫酸亚铁尤应注意。用药应贯彻“先存先用”的原则。
⑻配药时要严格执行卫生安全制度,必须带胶皮手套以及采取其他劳动保护措施。
2.絮凝反应池异常问题的分析与排除
(1)现象一絮凝反应池末端颗粒状况良好。水的浊度低,但沉淀池中矾花颗粒细小,出水携带矾花。原因及解决对策:
①絮凝池末端有大量积泥,堵塞了进水穿孔墙上的部分孔口,使孔口流速过大,打碎矾花,使之不易沉降,此时应停池清泥;
②沉淀池内有积泥,降低了有效池容,使沉淀池内流速过大,此时亦应停池清泥。
(2)现象二絮凝反应池末端矾花状况良好,水的浊度低,但沉淀池出水携带矾花。原因及解决对策:
①沉淀池超负荷此时应增加沉淀池投运数量,降低沉淀池的水力表面负荷;
②沉淀池内存在短流如果短流是由堰板不平所致,则应调平堰板;如果有温度变化引起的密度流所致,则应在沉淀池进水口采取有效的整流措施。
(3)现象三絮凝池末端矾花颗粒细小,水体浑浊,且沉淀池出水浊度升高。原因及解决对策:
①混凝剂投加量不足加药量不足,使废水中胶体颗粒不能凝聚成较大的矾花。此时应增加投药量。
②进水碱度不足进水碱度不足时,混凝剂水解会使pH值下降,使混凝效果不能正常发挥。此时应投加石灰,补充碱度不足。
③水温降低当采用硫酸铝作混凝剂时,废水温度降低会降低混凝效果。此时可改用氯化铁或无机高分子混凝剂,也可以采用加助凝剂的方法。助凝剂可采用水玻璃,加注量可通过烧杯搅拌试验确定。
④混凝强度不足采用管道混合或采用静态混合器混合时,由于流量减少,流速降低,会导致混合强度不足。对于其他类型的非机械混合方式,也有类似情况。此时应加强运行的合理调度,尽量保证混合区内有充足的流速。
⑤絮凝条件的改变絮凝池内大量积泥,时池内流速增加,并缩短反应时间,可导致混凝效果下降。此时应加强运行调度,保证正常的絮凝反应条件。
(4)现象四絮凝池末端矾花大而松散,沉淀池出水异常清澈,但出水中携带大量矾花。原因及解决对策:
混凝剂投加过量投药过量,会使矾花粒度异常长大,但不密实,不易沉淀。此时应降低投药量。
(5)现象五絮凝池末端絮体碎小,水体浑浊,沉淀池出水浊度偏高。原因及解决对策:混凝剂投加大大超量。超量加药,会使脱稳的胶体颗粒重新处于稳定状态,不能进行凝聚。此时应大大降低投药量。
四、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1.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废水处理厂建成以后,要进行单机试车和清水联动试车,同时,还可以作一次脱氧清水的曝气池设备性能测定,为运行提供资料。如无问题,就应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使处理厂尽早发挥废水处理功能。
活性污泥从无到有,从不正常到正常的培训过程,有很多途径可以实现,因而也就有很多培养方法。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将活性污泥培养正常,但不同的方法所要求的培养的时间不同,操作量及培养费用也不同。在实际运行管理中应根据处理厂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方法培养或几种方法并用。
①歇培养将曝气池注满水,然后停止进水,开始曝气。只曝气不进水称为“闷曝”。闷曝2~3d后,停止曝气,静沉1h,然后进入部分新鲜废水,这部分废水约占池容的1/5即可,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应比上此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数增加。此时可停止闷曝,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并开始污泥回流。最初回流比不要太大,可取25%,随着MLSS的升高,逐渐将回流比增加至设计值。当温度为15-20℃时,采用该种方法,经过15天左右即可使曝气池中的MLSS超过1000mg/L。
②低负荷连续培养将曝气池注满废水,停止进水,闷曝1天。然后连续进水连续曝气,进水量控制在设计水量的1/2或更低。待污泥絮体出现时,开始回流,取汇率比25%。至MLSS超过1000mg/L时,开始按设计流量进水,MLSS至设计值时,开始以设计汇率比回流,并开始排放剩余污泥。
③满负荷连续培养将曝气池注满废水,停止进水,闷曝1天。然后按设计流量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待污泥絮体形成后,开始回流,MLSS至设计值时,开始排放剩余污泥。
④接种培养将曝气池注满废水,然后大量投入其他处理厂的正常污泥,开始满负荷连续培养。该种方法能大大缩短污泥培养时间,但受实际情况例如其他处理厂离该厂的距离运输工具等的制约。该法一般仅适于小型处理厂,大型处理厂需要的接种量非常大,运输费用高,不经济。在同一处理厂内,当一个系列或一条池子的污泥正常以后,可以大量为其他系列接种,从而缩短全厂总的污泥培养时间。
⑤含盐工业废水处理时污泥的驯化及管理一般来说,含盐量在2000-5000mg/L的工业废水被人为是对微生物影响不大、可以生物处理的废水。如果废水中的盐分浓度过高,会导致微生物的细胞壁发生破裂,但是也有很多专业文章中提到盐分达到2%--5%以上的废水也可生化处理。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发现对微生物对较高盐分浓度废水的适应是可以通过驯化达到的。但是各种工业废水的水质不一样,能使微生物适应的含盐量也不一样。微生物在一定含盐量的工业废水中有一个适应的平衡点,如果废水中的含盐量超过微生物适应的平衡点,那么废水的处理效率会快速下降,出水中会有大量死亡的污泥。当废水的BOD5/COD在0.3-0.4时,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可适应的废水含盐量可达0.6%--0.8%(含盐量指生化出水中的盐分浓度);如果废水的BOD5/COD在0.4-0.5时,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可适应的废水含盐量可达0.9%--1.0%。
对含盐分较高的工业废水驯化微生物是一项艰苦的、需要有相当耐心的调试工作。需要逐步提高进水量。当工业废水COD在1500—2000mg/L左右、含盐量在1%左右的情况下,驯化时进水量不能太快,驯化周期不能太短。当生化出水含盐量大于0.6%时,每增加0.1%含盐量,需要10d左右的时间,如果COD的去除滤不降低,可再增加0.1%含盐量,当含盐量大于1.0%时,需经过1—2个月的运行考验。运行期间如果出水清澈(废水中的死泥不增加),生化池、二沉池中的溶解氧不增加,COD的去除率每天波动不超过2%--3%,可以认为驯化成功并转入正常运转及管理,但今后的管理是相当重要的。
污泥培养还应注意其他问题:
①为提高培养速度,缩短培养时间,应在进水中增加营养。小型废水处理厂可投入足量的粪便,大型废水处理厂可让废水跨越初沉池,直接进入曝气池。
②温度对培养速度影响很大。温度越高,培养越快。
③污泥培养初期,由于污泥尚大量未形成,产生的污泥也处于离散状态,因而曝气量一定不能太大,一般控制在设计正常曝气池的1/2即可。否则污泥絮体不易形成。
④培养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生物相,并测量SV、MLSS等指标,以便根据情况对培养过程作随时调整。
⑤并不是培养出了污泥或MLSS达到设计值,就完成了培养工作,而应该至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排泥量、回流量、泥龄等指标全部在要求的范围内。
2.活性污泥的质量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要完成对入流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质的处理,必须要在系统内维持足够量的活性污泥。然后对活性污泥只有数量上的要求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活性污泥的质量。高质量的活性污泥主要体现提讯把在四个方面:良好的吸附性能、较高的生物活性、良好的沉降性能以及良好的浓缩性能。吸附性能较差的活性污泥去除胶态污染物的能力差。只有沉降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才能在二沉池得以有效地泥水分离,反之,如果污泥的沉降性能恶化,分离效果必然下降,导致二沉池出水混浊,SS超标,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活性污泥的大量流失,使系统内生物量不足,继而影响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代谢效果。只有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浓缩性能,才能在二沉池得到较高的排泥浓度,反之,如果浓缩性能较差,排泥浓度降低,要保证足够的回流污泥量,只有提高回流比。提高回流比会缩短废水在曝气池的实际停留时间,导致曝气时间不足,影响处理效果。通过以下污泥质量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上述四个方面是互相矛盾冲突的,实际运行时应综合平衡。
(1)颜色和气味正常的活性污泥外观为黄褐色,可闻到土腥味。土腥味是由微生物分解代谢过程中分泌出的土臭素和异冰片(龙脑)所致。在曝气的作用下这两种物质被吹脱到大气中,产生土腥味。微生物分解能力越强,即生物活性越高,土腥味越浓。这里应强调的是,黄褐色和土腥味只是活性污泥正常的指标之一,而不是唯一指标。应该这样认为,不是黄褐色或不是土腥味的活性污泥一定不正常,但是土腥味是黄褐色活性污泥不一定正常,例如发生膨胀的活性污泥一般也是黄褐色,也具有土腥味。
(2)活性污泥的好氧速率8—20mgO2/(gMLVSS·h)
(3)污泥沉降比SV30MLSS1500—3000mg/L时,SV3015%--30%
(4)污泥的体积指数和密度指数SVI30
3.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及解决措施
活性污泥处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工艺控制不当,进水水质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变化等原因会出现种种异常情况,处理效果降低,污泥流失。下面将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异常现象和相应采取的措施加以简要阐述。
(1)生物相异常及观察对于某一特定的废水处理厂,当活性污泥系统运行正常时,活性污泥生物相也基本保持稳定,如果出现变化,则指示活性污泥出现了质量问题,应进一步镜检观察并采取处理措施。
①一般生物相运行管理人员一般应熟练掌握活性污泥中最常见及普遍存在的微型指示生物及其变化规律,即一般生物相。正常的活性污泥中,一般都存在以下几种微型指示生物:变形虫、鞭毛虫、草履虫、钟虫、轮虫、线虫。这些微生物中的某一中或几种是否占优势以及比例的多少,取决于工艺运行状态。
在开始培养活性污泥的初期,活性污泥很少或基本没用,这时存在大量的变形虫。另外,当入流废水量增大对系统造成水力冲击负荷,或污泥处理区的上清液、滤液大量回流对系统造成污染冲击负荷时,变形虫也会大量出现。当变形虫占优势时,对废水很少或基本没有处理效果。
在超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中,鞭毛虫占优势,则说明出水质量很差。但在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中鞭毛虫出现并占优势,则说明活性污泥已经出现,正向良性方向发展。
在一般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中,草履虫将占优势,此时的处理效果不好。
在中等负荷的活性污泥系统中,钟虫占优势,此时活性污泥发育正常,沉降性能及生物活性良好,出水水质较高,处理效果好。
在低负荷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中(如氧化沟工艺),轮虫和线虫将占优势,此时出水中可能挟带大量的针状絮体。轮虫和线虫的大量出现,对于氧化沟等类型的延时曝气工艺来说,表明活性污泥正常;而对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来说,则指示应及时排泥。
②异常生物相在活性污泥系统运行时,可以根据生物相的异常现象,有效预测活性污泥系统的状态及发展趋势。
如果钟虫体内积累一些未消化的颗粒(俗称“生物泡”),说明进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物质或有毒物质。此时应立即测量SOUR值,检查微生物活性是否正常,并检测进水中是否存在有毒物质,并采取必要措施。
如果观察到钟虫不活跃状态,纤毛停止摆动,就说明进水的pH值发生突变,超过正常范围。此时应立即检测进水的pH值,并采取必要措施。
如果钟虫发育正常,但数量锐减,则预示活性污泥将处于膨胀状态,应指示污泥老化,结构松散并解体。也有分废水处理厂发现,轮虫增多,往往示污泥膨胀的预兆。
如果草履虫等游动纤毛虫增多,则预示处理效果恶化。
当变形虫、鞭毛虫大量出现时。则指示处理极度恶化,出水水质极差。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生物相观察只是一种定性方法,缺乏严密性,运行中只能作为理化方法的一种补充手段,而且不可作为主要的工艺监测方式。另外,还应在长期的运行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出本厂的生物相变化规律。
(2)污泥膨胀及其控制
①污泥膨胀原因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在99%左右。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但较清澈),颜色也有异变,这就是“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所引起,也有由污泥中结合水异常增多导致的污泥膨胀。一般废水中碳水化合物较多,缺乏氮、磷、铁等养料,溶解氧不足,水温高或pH值较低等都容易引起丝状菌大量繁殖,导致污泥膨胀。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排泥不通畅则易引起结合水性污泥膨胀。
②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污泥膨胀控制措施大体可分成三大类。一类是临时控制措施,另一类是工艺运行调节控制措施,第三类是永久性控制措施。
临时控制措施:主要用于控制由于临时原因造成的污泥膨胀,防止污泥流失,导致SS超标。可向发生膨胀的污泥中加入助凝剂,增大活性污泥的比重,使之在二沉池内易于分离。常用的助凝剂有聚合氯化铁、硫酸铁、硫酸铝和聚丙烯酰胺等有机高分子絮凝剂。FeCl3常用的投加量为5~10mg/L。有的小型处理厂还投加粘土或硅藻土作为助凝剂。助凝剂投加量不可太多,否则易破坏细菌的生物活性,降低处理效果。也可以向发生膨胀的污泥中投加化学药剂,杀死或抑制丝状菌,从而达到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目的。常用的灭菌剂有NaClO,ClO2,Cl2,H2O2和漂白粉等种类。
工艺运行调节措施:由于运行控制不当产生的污泥膨胀。例如,由于DO太低导致的污泥膨胀,可以增加供氧来解决;由于pH值太低导致的污泥膨胀,可以调节进水水质或加强上游工业排放的管理;由于污水的“腐化”产生的污泥膨胀,可以通过增加预曝气来解决;由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缺乏导致的污泥膨胀,,可以投加营养物质。另外,对混合液进行适当的搅拌,也有利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
永久性控制措施:是对现有处理措施进行改造,或设计新厂时予以充分考虑,使污泥膨胀不发生,以预防为主。常用的永久性措施是在曝气池前设生物选择器。通过生物选择器对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培养,即在系统内只允许菌胶团细菌的增长繁殖,不允许丝状菌大量繁殖。选择器有三种:好氧选择器、缺氧选择器和厌氧选择器。这些所谓的选择器一般只是在曝气池首端划出一格进行搅拌,使污泥与废水充分混合接触,废水在选择器只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5-30min,常用20min左右。好氧选择器内需对废水进行曝气充氧,使之处于好氧状态,而缺氧选择器和厌氧选择器只搅拌不曝气。在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艺的曝气池前段,设一个好氧选择器,其控制污泥膨胀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缺氧选择器与厌氧选择器的设施和设备完全一样,它们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完全取决于活性污泥的泥龄。当泥龄较长时,会发生较完全的消化,选择器内会含有很多硝酸盐,此时为缺氧选择器。当泥龄较短时,选择器既无溶解氧,也无硝酸盐,此时为厌氧选择器。厌氧选择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太长,另外,将现有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稍加改造成一些变形工艺,也能有效地防止污泥膨胀的发生,如吸附再生工艺,逐点进水工艺等形式。另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工艺,如A2-O、A-B、SBR等工艺也能有效地防止污泥膨胀。
在实际运行中,以上三类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当污泥膨胀发生以后,应立即采取加药等临时控制措施,防止出水超标,以免污泥大量流失导致系统的彻底失败。同时,还应认真分析污泥膨胀的原因,从根源入手,采取工艺调节手段,控制膨胀的发生。对于污泥膨胀发生次数较多、程度较严重的处理厂,应采取永久性措施,进行改造。
③污泥膨胀的诊断及治理污泥膨胀发生以后,首先应通过现象观察,借助理化分析手段,判明膨胀的种了及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果诊断失误,治理措施不当,非但不能控制膨胀,还会产生副作用。下面为膨胀的一般诊断程序。
现象一二沉池内产生云浪状污泥上浮,并陆续蔓延至全池。沉降试验发现,污泥沉速极慢,不密实。镜检发现,很少或没有丝状菌,丰度在(d)级以下。测试发现SVI值突增,SDI值突降。诊断程序及解决措施如下:
测活性污泥的好氧速率SOUR。如果发现SOUR与平时相比降低很多,如低于5mgO2/(gMLVSS·h),则即可判明该污泥膨胀是由污泥中毒所致。应对进水化验分析,判明毒物的种类及来源。该种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是向二沉池投加助沉剂,但根本方法是加强上游污染源管理,禁止有毒物质超标排入废水处理厂。控制该种膨胀切忌用加氯等灭菌法。如果发现SOUR没有降低,与平时基本一致,则应进行下述步骤。
检查MLVSS是否沉降,SRT是否缩短,入流BOD5是否增加,DO是否降低。这些情况之一存在,即可以认为该种膨胀系高粘性丝状菌膨胀。控制措施是减少排泥,增大MLVSS,降低污泥负荷F/M。如果DO太低,则应增加曝气量。临时措施可采用助沉法,膨胀不严重时,可采用增大回流量的方法。
现象二二沉池内产生云浪状污泥上浮,并陆续蔓延至全池。沉降试验发现,沉速很慢或基本不下沉,上清液很浅,但非常清澈。镜检发现有大量丝状菌,丰度超过(d)级。诊断程序及解决措施如下。
检查进水中是否缺乏氮磷等营养物质。正常情况下碳氮磷的比例应为BOD:N:P=100:5:1。如果上述比例偏大,则即可初步判明属营养缺乏型丝状菌污泥膨胀。如果缺氮,可向污水中投加氨水、尿素等无机氮素;如果缺磷,可投加磷酸钠或磷酸氢钠等无机磷素,直至将营养比调至100:5:1为止。如果原废水营养比例适当,则应进行下述步骤。
检查混合液中的DO是否太低。如果太低,则可初步认定为溶解氧不足导致的污泥膨胀。首先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然后增大曝气,提高混合液中的DO值。有时系统总曝气量充足,但由于曝气分配不均匀导致局部DO值偏低,此时应检查是否局部扩散器堵塞或空气调节不合适。如果混合液中的DO值合适,则应进行下述步骤。
检查曝气池混合液出流的pH20℃)富油脂类物质的环境中易大量繁殖。因此,入流废水中含油及脂类物质较多的处理厂,或初沉池浮渣去除不彻底的处理厂易产生生物泡沫。在上述处理厂中,夏天又比冬天易产生生物泡沫。虽然诺卡氏菌世代期有长有短,但绝大部分都在9d以上,因而超低负荷的活性污泥系统中更易产生生物泡沫。
②泡沫问题的诊断及控制与污泥膨胀一样,当出现泡沫时,应认真观察分析,确认泡沫种类及产生原因,对症下药,否则起不到控制泡沫的作用。下面为泡沫问题的一般诊断程序。
现象一在曝气池表面产生白色的、粘稠的空气泡沫,有时出现较大的浪花。诊断程序如下。
如果在污泥培养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情况,不必注意。随着污泥的增多,泡沫会自然消失。在正常运行的活性污泥中,如果出现上述现象,应首先检查MLSS是否降低了。如果由于二沉池出水造成污泥流失,导致MLSS降低,则应分析流失原因并予以处理。如果由于排泥过量导致MLSS降低,则应减少排泥。如果MLSS未降低,则进行下述步骤。
检查污泥的耗氧速率SOUR。如果SOUR降低了,则说明污泥中毒,应分析中毒原因并采取处理措施。
如果某些曝气池中有泡沫,而其余池没有,则应检查各池之间的配水是否均匀,进入各池的回流污泥分配是否均匀。如果某一曝气池进入的废水多,而分配进去的回流污泥少,则该池易出泡沫。
现象二在曝气池表面形成细微的暗褐色泡沫。诊断程序如下。
检查系统的负荷是否太低,泥龄是否太长,排泥是否不足。该种泡沫一般是由污泥过氧化所致,一般不会发展到特别严重的程度,只要适当增大排泥,泡沫即可消失。
现象三脂状,暗褐色泡沫异常强烈,并随混合液进入二沉池。诊断程序如下。
检查混合液中是否有丝状菌。如果存在,即可认为是由诺卡氏菌导致的生物泡沫。可以对产生的泡沫进行简单清理,但主要精力应放在根源上。首先对上游油脂类废水的排放要加除油脂类漂浮物质的功能应予以强化。
另外,还应重视沉砂池的除油功能,适当调节曝气量,利于油水分离。
(4)污泥上浮问题及其控制污泥上浮广义上泛指污泥在二沉池内上浮,但在运行管理中,专指由于污泥在二沉池内发生酸化或反硝化导致的污泥上浮。发生污泥上浮的污泥,本身不存在质量问题,其生物活性和沉降性能都很正常。当这些正常的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太长时,由于缺乏溶解氧会发生酸化,产生H2S气体,附在污泥絮体上,使其密度减小,造成污泥上浮。发生污泥上浮以后,如不及时处理,同样会造成污泥大量流失,导致运行彻底失败。
污泥上浮的控制措施:一是保持及时排泥,不使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时间太长;而是在曝气池末端增加供氧,使进入二沉池的混合液内有足够的溶解氧,保持污泥不出于厌氧状态。对于反硝化造成污泥上浮,还可以增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降低SRT,控制硝化,以达到控制反消化的目的。
(5)泥水分离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泥水分离问题既有污泥本身的质量问题,又有二沉池工况调整问题。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原因,运行管理中都应认真及时处理,因为二沉池是活性污泥工艺的最后一个单元,直接决定着出水水质的好坏。在日常运行管理中,每天应定时观察二沉池的出水及泥水分离状况,并进行沉淀试验。泥水分离问题有下述几种类型。
现象一从二沉池液面可观察到云浪状污泥,并随水流走,表明污泥沉降性能良好,这是由二沉池运行工况控制不当所致。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①刮泥机行走速度太快,刮板扰动了污泥层。应降低刮泥机行走速度。
②设备出故障或设施维护不当。例如,二沉池的进水或出水整流挡板脱落或损坏,导致液流短路;出水三角堰局部脱落或不平整,导致液流短路;回流泵或剩余污泥泵出现故障或管路堵塞,导致不能及时将二沉池污泥排出;调节阀门出故障,导致各池之间流量分配不均匀。以上问题都应及时修复或解决。
③二沉池排泥速率太慢,到自污泥再池内积累,泥层上升,应增大排泥。
④二沉池内发生反硝化。
⑤进入二沉池的混合液温度变化太大,产生密度流,局部发生短路。解决方法是增大出水挡板的水下深度。
⑥入池混合液流量过大,水力负荷将污泥冲走。应降低入池流量,减少水力表面负荷。一般应小于1.5m3/(m2·h)。
⑦入池固体负荷。如有可能,应降低入流固体负荷,一般应小于100kgSS/(m2·d)。如有困难,亦可增大二沉池排泥。如为暂时超负荷,还可以向二沉池内投加FeCl3等助沉剂。
⑧风力太大,使辐流式二沉池出水不均匀,只从顺风侧的堰出水。可临时加设风障。
现象二从二沉池表面可观察导污泥上浮,并伴随有气泡冒出。气泡小至豌豆粒,有时大至篮球。此时为典型的污泥上浮现象。再沉降实验中浮上的污泥用玻璃棒搅拌之后,如果又沉下去,则说明使反硝化引起的污泥上浮,如果搅拌之后,污泥不下沉或下沉非常慢,则说明使厌氧酸化引起的污泥上浮。
现象三从二沉池表面观察导飘浮着一层细小的针状絮体(大小似针尖),出水尚清澈,但有针絮随水流走。该种现象称为针絮飘浮。
解决对策:如果增大剩余污泥排放,适当提高F/M,针絮会消失,但当需要硝化时,F/M必须很低,此时产生针絮飘浮是不可避免的,可不予考虑。
现象四二沉池表面可看到松散的絮状物悬浮,但出水尚清澈,沉速较慢。该种现象称为散落状絮凝物悬浮。
解决对策:如果适当降低F/M,散落状絮凝物可消失。与针絮飘浮不同的是,散落状絮凝物有可能导致出水SS超标,这取决于其严重程度。
现象五二沉池表面有大量絮体,随出水流走,出水SS超标,且出水混浊。基本行不成成层沉降,无泥水界面。该种现象称为反絮凝现象或污泥解体。发生污泥膨胀时,清液及出水尚清澈,而且污泥解体时,上清液及出水非常混浊。
解决对策:如果SOUR低于5mgO2/(gMLVSS·h),则可确认系污泥中毒导致污泥解体,则应设法增开备用池子,缓冲有机负荷冲击,或减少排泥,提高MLVSS,以便增大F/M。如果大面积厌氧导致解体,则应检查曝气系统是否损坏,增加供氧。
五、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可根本克服污泥膨胀问题,可以间歇运转,不需回流污泥。生物膜的脱落和增生可以自动保持平衡,处理效果稳定,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仍需要加强管理,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生物相观察接触氧化池中生物膜上的生物相是佷丰富的,起作用的微生物包括许多门类,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组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正常运行和生物膜降解能力良好时,生物膜上的生物相相对稳定,细菌和原生动物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在运行过程中,若有机物负荷或营养状况有较大变化,则原生动物中的固着性钟虫、等枝虫突然消失,丝状菌稀少,菌胶团结构松散,而游泳性草履虫、钟虫游泳体大量出现,出水水质变差。反之,若原有出水水质较差,一旦出现钟虫、等枝虫、丝状菌丛生,菌胶团结构紧密,而游泳性纤毛虫减少,则说明环境条件有了改善,出水水质变好。因此原生动物纤毛虫,特别是钟虫、等枝虫、盖纤虫是生物接触氧化系统运转良好的有价值的指示性生物。
与活性污泥法不同的是,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生物膜上存在着大量的后生动物如轮虫、线虫、红斑瓢体虫。这些是以食死肉为主的动物,能软化生物膜,促使其脱落更新,从而经常保持活性和良好的净化功能。当轮虫等后生动物量多且活跃,个体肥大,则处理后出水水质良好;反之,则处理效果差。一旦发现生物呆滞,个体死亡,则预示着处理效果急剧下降。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生物相观察,可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以便采用相应的对策措施。
(2)控制进水pH值同其他生物处理过程一样,影响生物接触氧化池正常运行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值、溶解氧和营养物。而其中最为直接且易于测定的是pH值。对于pH值过高或过低的废水,要进行pH值的调节处理,控制生物接触氧化池进水pH值在6.5~9.5之间。否则,氧化池中微生物会受到不适pH值的冲击损害,影响生物相和处理效果。
(3)防止接触膜填料的堵塞防止填料堵塞除在设计过程中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如选择的填料要同被处理废水的尝试相适应,BOD5浓度较低时,可选用D15~D25的蜂窝填料,且分层设置;特别是BOD5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选用软性纤维填料、半软性填料等)外,在运行过程应定时加大气量对填料进行反冲洗。通常是每8h进行一次,每次反冲5~10min。这对于填料上衰老生物膜的脱落,促进生物膜的新陈代谢,防止填料堵塞是有效的。
六、SBR系统的运行管理控制
一般来说,SBR工艺的运行周期包括5个阶段:进水→曝气→沉淀→排水→排泥。进水期,废水在该时段内连续进入处理池内,直至达到最高运行液位;曝气期,在该期内既不进水也不排水,但开启曝气系统为反应池曝气,使污染物质进行生化分解;沉淀期,在该时段内不进水或排水,也不曝气,反应池处于静沉淀状态,进行高效泥水分离;排水期,在该期内将分离出的上清液连续排出;空载排泥期,池中无污水,只有沉淀分离出的活性污泥,其中的部分污泥在该期内作为剩余污泥被排放。运行周期为以上各阶段历时之和。SBR的每一运行周期一般在4~12h范围内,运行中可根据进水情况及处理要求,进行灵活调节。
(1)SBR工艺的运行程序操作当只要求去除BOD5和SS时,为缩短运行周期,提高处理效果,可将一些阶段合并或部分合并到另一阶段中。例如,进水可与曝气同步进行,即边进水边曝气,也可以先进水至一半时,再曝气。另外,排泥可与排水阶段合并,也可以与沉淀阶段合并,或者沉淀、排水和排泥3个阶段同步进行。
曝气时间:越长,BOD5降解越充分,出水BOD5越低。一般可在3.0~3.5h之间选取。
沉淀时间:一般来说,越长,沉淀效果越好,出水SS越低。但SBR工艺中沉淀为静沉,沉淀效率较高,沉淀时间为1.0h一般即可满足出水要求,因而可在1~1.5h之间选取。
进水时间:一般不宜太长,否则浪费时间。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与设置的反应池数量有关系。一般取0.5~1.5h。
排水时间:不可太短,否则会扰动沉下的污泥。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置的排水装置的排水能力,一般在0.5~1.0h之间。
排泥时间:越短越好,以便节省时间,设计常采用0.5h,并常与排水合并。综上所述,当只要求去除BOD5和SS时,SBR系统的运行周期一般在5.5~8h的范围内。
每个处理厂应结合本厂的实际情况,编制运行操作程序,并确定合理的运行周期。当入流废水含有较多的难降解有机物质时,应适当延长曝气时间,使曝气期处于较完全的硝化状态。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使污泥沉降性能不佳时,应适当延长沉淀时间,以保证较低的出水SS值。一般来说,SBR系统内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
(2)SBR工艺除磷运行程序操作对典型SBR系统的运行程序进行如下改变:进水→曝气→沉淀排泥→排水,可实现生物除磷。
在进水期开启设置的搅拌设备进行搅拌,使入流废水与前一周期留在池内的污泥充分混合接触。聚磷菌在该阶段进行磷的释放,为吸磷做准备,所以,混合液的DO值应保持在0.2mg/L以下。曝气期开启曝气系统为混合液曝气,除进行BOD5分解外,聚磷菌将过量吸收磷,混合液DO值应保持在0.2mg/L以上。注意,曝气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发生硝化,降低除磷率。沉淀排泥阶段,沉淀与排泥同步进行,主要目的是防止磷的二次释放,这样即使存在二次释放的可能,则聚磷菌在释放磷之前已经被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系统。排水期,将上清液排出系统。
按照以上程序运行,一般可获得90%以上的除磷效率,而总的运行周期则仍在8h以内。
(3)SBR工艺脱氮运行程序操作通过改变运行程序:进水→曝气→停曝搅拌→沉淀→排泥,可以实现生物脱氮。
曝气阶段除完成BOD5的降解外,还要进行硝化,为反硝化脱氮做准备。因而该段混合液的DO值应控制在2.0之上,一般在2.0~3.0mg/L之间,曝气时间一般也应大于4h。在停曝搅拌阶段停止曝气,保持搅拌混合,反硝化细菌进行反硝化脱氮。由于经曝气阶段之后营养已被耗尽,反硝化细菌只能进行内源反硝化,即利用细胞内贮存的有机物作为营养进行反硝化,因而反硝化效率并不是太高。但由于全部混合液均进行反硝化,总的脱氮效率也能维持在70%左右。
由于硝化阶段要求的曝气时间较长,相应运行周期也延长,一般在8~12h内。
(4)SBR工艺脱氮除磷运行程序操作通过改变运行程序:进水搅拌→曝气→停曝搅拌→沉淀排泥→排水,也可以同时实现脱氮除磷。
进水搅拌阶段,聚磷菌进行厌氧放磷,DO应控制在0.2mg/L以下。在曝气阶段内除完成BOD5的分解外,还进行着硝化和聚磷菌的好氧吸磷,DO应控制在2.0mg/L之上,且曝气时间一般应大于4h。停曝搅拌阶段,停止曝气,只进行混合搅拌,历时应在2h以上。沉淀排泥阶段既进行泥水分离,又排放剩余污泥。
以上运行程序,总的运行周期在10~14h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