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创新——传统管理之终结
计量专家 · 2011-12-03 06:43 · 42502 次点击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指出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包括生产新产品、使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开发新能源、实行新组织形式。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总结一些国家在生产力水平与美国存在差距时指出,不仅英国,包括整个欧洲,工业生产水平比较低的原因,主要不是技术与工艺上落后于美国,而是组织与管理方面的落后。
众所周知,福特的发迹源于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为“装在汽车轮上的美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成功的关键是创立汽车装配流水线。在海兰园设立了第一条总装线,几乎使装配速度提高了8倍,使每工作日每隔10秒钟就有一台T型车驶下生产线。丰田迅速崛起并坐上世界汽车业头等宝座,源于精益生产管理思想与减少浪费的企业文化,它把全员智慧应用到极致,并不像西方企业的注重上层精英,它是真正注重团队智慧的现代企业。国家也好,企业也罢,之所以能突飞猛进,皆缘于管理模式或组织形式的变革。
你是否还在践行或坚守早已过时的管理范式——宣扬19世纪发明的管理哲学、采用20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100多年前泰勒、韦伯的科层管理,而运用的高新技术则来自于新生的21世纪。
我们目前所拥有的管理模式大多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建立在泰勒或韦伯的思维之上,管理原则与流程形成了纪律、精准、经济、理性和秩序,然而却抹杀了艺术、创意、勇敢与锐气,已处于S型成长曲线的末端。为此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将员工禁锢在“半专制组织”内,丧失了想象力与开创性;组织失去了灵活变通的能力;对于企业伦理没有太多正面的贡献。
目前,全球化、数字化的市场已高度开放,加上科技和自动化发展,消费者已成为市场主导。较此前迥然不同的经营环境,使竞争优势稍纵即逝,企业生命周期缩短,规模变的不重要,企业无法独立掌控自己未来,这些都带来管理上的挑战。
传统管理已经过时,21世纪需要每个人自动自发的创新,把短暂当作永恒的公司注定要错失未来。与20世纪后半叶发生的巨大变革技术、生活方式相比,管理像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
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如果是,我们如何去挖掘这个模式?
企业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不是继续施加官僚压制,需要适当控制成本而不是抑制人的想像力。在一个颠覆性加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型的组织,其间的纪律和自由能相互包容,同时具备战略适应力强、运营效率高的特征。
与其它类型的创新相比,管理创新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管理创新彻底改变了组织运营的方式,或者彻底改变颠覆了传统的组织模式,而且正因为如此强烈的变革使得组织能够高效地实现目标。无论丰田、通用电气,还是海尔、华为都是通过运营创新、产品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的金字塔模式,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目标的。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工作的方式,是一种显著地改变面向顾客的组织形式并最终推进组织目标的手段。简言之,即管理创新将改变管理者做事的方式,并增进组织的绩效。管理方面的重大进步往往导致竞争力的转移,给那些领先企业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通用电气、丰田、联想、海尔等这些成功企业取得全球领先水平,表面来看是他们拥有伟大的产品、强有力的执行力和具有远见的领袖,深层次却是勇于管理创新的结果。历史上最能获胜的陆军和海军常常是打破旧俗,在激励、人员任用、培训和开发方面推陈出新的部队。
柯达、索尼、西尔斯等知名企业缘何没有及时调整,从而付出极大的代价?是什么导致行业“老朽”现象盛行?是首席执行官突然变得无计可施吗?当然不是,如果经典的商业模式突然导致公司猝死,唯一的可能解释就是企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富有创造力的努力,才能实现想要达到的目的。
不论大型或小型组织,战略调整的步伐都将大幅加速,要让创新成为每人每天的工作;需要为员工创造愿意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员工发掘自己的最大潜能。这就需要创建一个能够迅速自我调整的公司,让创新成为每位职员的工作,创造员工愿意发挥最佳表现的公司。这一切只有颠覆传统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