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Baike · 2011-12-10 08:07 · 38560 次点击
由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贡献,当今的管理学界几乎人人都在说核心竞争力。然而,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不见得每个人都那么清楚。
让我们以唐诗为例来看看。毫无疑问,李白杜甫的创作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竞争力,不是表现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单纯从数量看,且不说以粗制滥造闻名的乾隆皇帝,即便是水平并不低的陆游,作品也比李杜的数量大多了;单纯从质量看,在诗句的精雕细琢上,贾岛的“推敲”比李杜更有名,而鬼才李贺的遣词造句恐怕遍数唐人也无出其右者。即便拿服务来说,杜甫倒还可以说在“推销”自己,而李白根本就没有“服务意识”,就连皇帝需要他的产品也不买账。也就是说,牛人并不靠低三下四迎合顾客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恰恰相反,是顾客在追求他。但是,除了专门抬杠以外,我们不得不承认,李杜二人,不愧其诗仙诗圣之称。
李杜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恰恰符合普拉哈拉德所说的两个特点。
第一,有市场需求。这两人的诗篇,都是人们求之不得的,根本不用考虑“销路”。当然,由于当时的唐诗还是“卖方市场”,所以,李杜只是直抒自己的胸臆,压根儿不考虑为客户“量身定做”。但是,即便这样,“张打油”的咏雪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依然没有市场。李杜诗的市场需求,在于它能大大增加客户的价值,拥有李杜的诗作,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变现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拥有者的身份档次,获得社会的文化认同。
第二,别人根本不可能模仿。唐诗名家辈出,但李杜是别人学不去的,各人只能各自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李杜不怕被山寨。正因为如此,李杜的诗在变成了文化遗产以后,其竞争优势不减反增。千年以后的赵翼,试图对李杜诗的这种竞争优势取而代之,写出:“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终究未能取代李杜,反倒使人感到一股酸葡萄味。
尽管李杜以及其他唐朝诗人给后世文人做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榜样,但还是有人掰不清这个理。最容易产生的偏差,就是把这种核心竞争力当作以产品取胜。历史上小有点名气的方仲永,五岁就能写诗,不但能够“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本来是很有可能成为大家的,但他的父亲光顾推销产品了,导致最终失去了竞争力,并引起王安石的感叹。这个人的名气是因为警示作用才流传下来的,同现在我们写的哪些企业败局案例差不多。李杜同时代的贾岛,在打造产品质量上竭尽所能,所以不失为具有竞争力的小作坊,但不可能形成类似于李杜的大气派。两眼紧盯着产品的,莫过于乾隆,傻乎乎地以为大批量生产就肯定能取得优势,结果是白白浪费了许多高级纸张。
比看重产品高一个层次的是看重能力,陆游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给儿子的诗中坦承了自己的学诗历程;一开始也是关注产品(工藻绘),后来追求气势(窥宏大),其中穿插着质量的提高(怪奇亦间出),也曾向李杜学习,还试图吸取融合其他诗人的长处,如元白和温李,但始终未能有很大突破(亦未造三昧),最后才发现,“工夫在诗外”。核心竞争力既不是产品,也不是单一的写作能力,更不能走捷径打短平快(岂用资狡狯)。应该说,陆游批评自己是自谦,他还是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而且也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蔚然可观,只不过比起李杜来略差那么一点火候而已。
因此,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对于诗歌而言,是李白的放荡不羁,豪情万丈;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李杜的所有创作打造的诗仙诗圣地位。当然,也包括贾岛的推敲,陆游的苦吟。而且,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来自个人努力,而且还有团队影响和信息交流的作用,文人的聚会,酒友的共饮,名篇的转抄,大腕的推荐,还有志同道合者的评点,见识各异者的批判,这些统统荟萃一起,形成了“诗歌场域”,建造了创作平台,凝聚为或松散或紧密的隐性团队。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升华。陆游没有李杜影响大,一个重要原因不在于他本人,而是宋朝的诗歌场域已经远不能和唐朝相比。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当今的企业家要打造并提高核心竞争力,千万不要一门心思放在产品上。在起步阶段乃至以后,重视产品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生存的底线。以滥竽充数或者偷工减料的产品求生存,不过是张打油之流。利用官府权威为自己的产品鸣锣开道,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乾隆写诗。
真正有拿得出手的产品但却一直守着原来的成功之道不变,那就可能走到方仲永的道路上,给后人增加几分惋惜。尤其是中国的企业,从员工到掌舵人都应该平心静气地反思一下,自己所在的企业,有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质?是不是走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路上?如何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拿唐代诗人为榜样,作为员工,要力求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整合形成诗人的品质和能力,并不断升华自己的技能;作为经理尤其是高层领导人,要在企业中形成唐诗那样的场域和环境,这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