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好企业之晋升机制篇

  计量专家 ·  2012-02-05 08:01  ·  44027 次点击
众所周知,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人才的流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包括重新招聘、培训新员工接任工作等显性成本,以及给在职员工造成离职恐慌之类的心理影响等隐性成本。根据调查,在众多离职原因中,企业的晋升机制是否健全占了很大比重。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手段之一,于是在企业内部就按照专业划分为许多职系,这些职系又被分为许多职位,这些职位形成层级系列,于是就有了晋升的条件。企业需要评价员工,看其是否能晋升到高—层级的职位上去。
晋升机制有两个作用:一是资源配置,二是提供激励。这两方面都有利于降低员工流失率。首先,所谓资源配置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实现能力和职位的匹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提供激励是指较高层级职位的收入和地位给处于较低层级职位的员工提供了激励。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员工,他们的价值观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在企业中身居要职是能力和地位印象征,甚至将晋升当作个人成功的主要衡量标准。所以,良好的晋升机制给员工创造了追求晋升的氛围,能够为其晋升提供支持和保障。于是,为了获得荣誉上的满足感,员工会努力工作,以求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提升,他们的使命感增强,延缓了工作流动的行为,降低了工作流动的几率。
国内外现有的三种晋升机制
(一)基于年资的晋升机制
基于年资的晋升是将工作人员参加工作的时间长短和资格的深浅作为晋升的主要标准。一个员工即便能力、绩效再好,如果年资不够或之前有更资深的人,也还是无法获得晋升,这在日本颇为普遍。其理论依据是: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技术熟练程度、对本单位所作的贡献都与工作年限成正比。因此,工资应逐年增加也越应该得到晋升的机会。在日本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在他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工资待遇是按照资历逐年上升,在干部提拔使用和晋升制度中也规定了必须具备的资历条件,达不到规定的资历就不具备成为晋升候选人的条件。
年资晋升制的优点是:标准明确,简单易行,可以避免由于领导者个人的好恶或亲疏而产生的晋升不当现象,给工作人员安全保障感。所以,现在仍有一些企业在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它也有缺点:其一,年资与工作成绩及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资历只表明人的经历的一般自然情况,它只是一个时间指数的笼统概念。正常的情况是经历越长的,人生的经验越丰富。但归根到底,资历本身不是才能与贡献的象征,当然,它也就不能成为衡量才能大小、智慧高低的惟一标尺。因此,根据年资选拔的晋升者,不论从工作成绩上看,还是从能力上看,都未必是最佳人选;其二,年资晋升既不利于吸收外单位的人才,也无助于留住本单位的人才,它还会造成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坐熬年头的消极心理。
(二)基于绩效的晋升机制
基于绩效的晋升是指将员工在现任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和绩效产出作为晋升的主要标准。“基于绩效的晋升”隐含一个判断是:一个人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成绩突出,那么他一定会在更高的岗位上有所成就。应该说,如果工作责任、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不变,那么这一假设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此时的成绩代表了他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及工作态度,这是他未来取得成功的必备因素,技术领域尤为显著。但管理工作与一般技术性工作不同,职位的晋升意味着管理层次的升高,而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处理问题的重点不同,对人的技能要求也不同。如基层管理者要求专业技术能力,中层管理者要求沟通能力,高层管理者要求决策能力。因此,当根据“基于绩效的晋升”的传统假设,将一位技术专家由基层管理者的位置提拔到高层管理岗位时,除了体现对成绩突出者的肯定和认可外,在为企业高职位配备合格人才方面却可能是无效率的。这种提升常常是以牺牲管理效率为代价的。基于绩效的晋升机制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导致员工出现短期行为。基于绩效的晋升机制可能导致短期和本位主义行为,实际上这是一个主要由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所引发的问题。
“基于绩效的晋升”本身要求绩效评价是全面、客观和科学的。但现有的绩效评估手段和方法却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特别是在对无形绩效和远期绩效的评估方面,更是存在明显不足,这就导致测得绩效与实际绩效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劳资双方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信息,企业只能在事后观察才能获得员工的才能、知识、业绩及人品这些对晋升很重要的信息。在难以或无法对远期行为进行有效评估的情况下,晋升所基于的只能是观测到的已完成绩效,这样的制度安排常常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后果,如组织成员只注重部门的短期成果,忽视长期发展;各部门只考虑部门内部利益,忽略了整体效益;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甚至相互拆台,组织成员个人自利化选择的结果将可能导致组织总体价值受损。
2.晋升员工无法胜任高一层级的职位。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晋升属于激励因素,能使员工获得满意感,但“彼得陷阱”的存在使基于绩效的晋升激励作用会有所削减。彼得发现,“在层级组织里,每个人都会由原本能胜任的职位,晋升到他无法胜任的职位,无论任何阶层中的任何人,或迟或早都将有同样的遭遇”。员工因为在原来的职位干得好而得以提升,并不表明他在高一层级的职位上同样可以成为出色的员工。若员工仍然占据不能胜任的职位,必然会出现失落感和压抑感增强,满意度下降的现象;而其下属面对一位即使品格高却领导素质提升无望的上司,同样会感到不满,工作缺乏动力,工作绩效下降;对整个组织来说,顾客不满,员工士气低落,生产率降低也是不可避免的。若员工放弃高一层级职位,即降职回归本位,那么员工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伤害,没有人愿意体会降职的痛苦。所以,来自个人、下属和组织三方面的压力使员工通常选择离职,到市场上重新寻找合适的职位。
3.与员工职业愿景相背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将职业仅仅看作是生活保障的基础,而更多的期望是从自身的职业中,获得一种社交、自尊甚至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体会到工作中蕴涵的价值。每位员工都会对自己的职位系列有一个定位,都有心目中的职业通道。但晋升的现实情况往往与员工的职业愿景不符。如果一名技术人员拥有娴熟的技术,企业不考虑员工是否希望在技术领域内继续深入研究,而单方面将其调至管理系列职位上,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背离员工职业愿景的情况,员工不能从企业提供的晋升职位中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于是员工的离职动机就会产生。而员工对工作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是否流动。
(三)基于人际关系的晋升机制
人际关系是指晋升候选人与领导和同事的亲密程度。基于人际关系的晋升是指将员工与领导和同事的亲密程度作为晋升的主要标准。美国学者鲁德曼、奥勒特和克雷姆等人指出,企业内部关系网会影响企业的晋升决策。员工关系网中职位较高的成员会向晋升决策者传递各种对晋升候选人有利的信息。
与绩效评估、奖励或薪酬分配等管理决策相比,职务晋升通常不是企业的常规性决策,不少企业缺乏明确的职务晋升标准与规范的晋升制度,企业领导往往根据晋升候选人过去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判断他们今后的业绩和能力。而这类判断往往是企业领导的一种主观判断,并没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因此,非制度因素成为影响企业晋升决策的主要因素,在非制度因素中,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因素往往会对企业的职务晋升决策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领导往往会晋升自己的亲近者。于公,企业领导晋升自己亲近的员工,双方关系比较融洽,沟通比较容易,今后更能在工作中相互合作;于私,企业领导提拔自己亲近的员工,可进一步增强双方的关系,今后更可能得到对方的回报。此外,企业领导还会考虑晋升候选人与同事的关系,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晋升者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即良好的同事关系,以后就更容易开展工作。因此,员工的人际关系越好,就越可能晋升职务。
根据组织公正性理论,晋升决策中的交往公正性是指领导是否能公正的对待每个候选人,给每个人平等的竞争机会。如果员工觉得领导有意偏护自己亲近的员工,将自己亲近的员工升到管理岗位,那么这种晋升不仅公信力较低而且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意和不公平感。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现有的三种主要的晋升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员工的综合素质,影响了晋升的准确性,使员工和企业都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企业取得的效益是全体员工集体创造的结果,为了提高员工对现有职位的满意程度,留住员工,需要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
企业中会存在着无法胜任的尴尬现象,企业应该更多从工作性质的角度去选择员工,以避免“彼得陷阱”,完善晋升机制。
(1)进行工作分析,编写职位说明书
工作分析指的是获取与工作有关的详细信息的过程。通过工作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某一工作的任务和性质,以及哪些类型的人适合从事这一工作。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招聘、甄选、合理配置、职位评价等都需要通过工作分析获得重要的信息。
根据工作分析提供的信息编写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由职位名称、部门名称、直接主管、任职时间、任职条件、下属人数、沟通关系、行政权限、工作内容和职责等内容构成。其中,对我们合理配置员工最重要的是“任职条件”项的内容,它告诉我们从事该项工作所需要的学历(专业)、专业资格要求、专业知识、所需要的技能(沟通、领导、计算机和外语等)、个性(严谨、随意和开朗等)等,这是选择员工必不可少的衡量标准。
(2)对员工进行胜任力评价,识别晋升的潜力
识别员工是否具备晋升的潜力是能否有效选择员工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应用人事测评技术中的“胜任力模型”完成评价过程。胜任力的特点一般用“冰山模型”来说明。人的能力存在于五个领域:技能、知识、自我意识、性格和动机。其中,技能和知识在“水面上”,这两类能力提供了在一个既定的职位中,每个人高效工作所必需的特征。而其他三个在“水面下”,也就是说,它们是看不到的,较难测量,但正是这三个特征被认为是造成个人间绩效差异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应用行为事件访谈、个人访谈、焦点小组、问卷调查和专家数据库方法收集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归纳,采用统计方法,得出员工能力模型。最后,将模型中的特征与职位说明书中描述的特征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具备晋升的潜力。
(3)做出提升员工的决策
企业在完成工作分析工作,了解工作所需的任职条件,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评价,识别员工具备晋升潜力后,就可以放心地将员工提升到高一层级的职位上了。也只有当员工足以胜任新职位时,他才会将晋升看作是一种报酬形式,才会在晋升的激励作用下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取得更高的绩效。
公司晋升制度范文:
第一节总则
第一条为鼓励员积极向上、多做贡献及奖励先进、选拔贤能,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指的晋升,是指公司对符合晋升条件的员工给予工资的晋级或职务的升迁。
第三条公司员工工作努力、业绩突出者,均可成为被晋升的对象。对员工的晋升应当严格要求,公平对待。
第二节分则
第四条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都予晋升工资一级;
1.忠于公司,在公司效力5年经上且表现良好者;
2.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连续3年成绩,突出受到公司表彰者;
3.业务有突出专长,个人年创利100万元以上者;
4.连续数次对公司发展提出重大建议为公司采纳,并产生重大经济效益者;
5.非本人责任而为公司拘回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者;
6.领导有方,所领导的单位连续2年创利200万元以上或成绩显著者;
7.领导亏损单位扭亏为盈,经营管理有方者;
8.有其他突出贡献,董事会或总经理认为该给予晋级嘉奖者。
对成绩特别突出或贡献特别重大者,可给予晋升二级;同时具备领导才能者,可给予提升行政职务一级。
第五条晋升程序如下:
1.员工推荐、本人自荐或单位提名;
2.监察委员会或监察部会同人事部审核;
3.董事会或总经理批准。
其中,属董事会聘任的员工,其晋升由监察委员会审核,总经理提名董事会批准;属总经理聘任的员工,其晋升由监察部审核,劳动人事部名抒总经理批准。
第六条晋升名单由董事会或总经理发布,公开表彰。
第七条晋升手续由劳动人事部负责办理。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