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拖不起
计量专家 · 2012-02-10 13:19 · 46343 次点击
“十二五”期间,职工最低工资的增速目标定为13%以上,这对于提高劳动报酬无疑是个好消息。近一两年,最低工资的增长幅度很大,但这毕竟惠及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职工,而能够惠及整个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却一直进展缓慢,藏在深闺人不识。
从2010年到2012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一直都是“在抓紧制定中”,好几次都传来消息说有望近期出台,但显然阻力重重,各方面利益摆不平,尤其是既得利益者。但收入分配改革又拖不起,这不仅仅是因为收入差距的渐次扩大不利于消费型经济的转型,更是因为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正是因为看到这样的情况,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就是要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以此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诊断很明确,就是迟迟开不出方子。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改革也不是吃饭请客,改的是“波谷”的待遇,革的是“波峰”的利益,自然会有阻力和博弈,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收入分配改革,正如《人民日报》此前评论所指出的那样,功夫在收入分配改革之外。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异,并不表现在能力的差异,而是在于身份不同,在于单位不同。在垄断国企,挣得就是多。
越拖越难。什么事情都禁不起拖,改革更是如此。一拖,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要渐次降低,让本来寄予厚望的改革目标也打了折扣。事实上,在2010年本是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好时机,彼时通胀刚起,对于劳动报酬收入占比逐年降低的大讨论,以及胡总书记提出“体面劳动”,可谓从上到下都形成了这样一个收入分配改革的共识,这对于推动收入分配改革的落实很有帮助,可谓“一鼓作气”。而这股气并不容易保持。
因为,强调劳动的价值,强调提高劳动报酬的地位,这与在一些地方盛行的“GDP崇拜”构成一对矛盾。地方政府具有投资冲动,而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政府投资驱动特征。投资驱动就意味着资本报酬仍将获得第一位的回报,属于最受青睐的要素。到目前为止,从各地出台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来看,保增长还是获得了较之调结构更多的权重,这显然不利于收入分配改革中提高劳动报酬的趋向性目标,因为政府投资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那些受到政策保护的垄断企业,从而强化他们本来的地位和话语权,强化他们在收入分配改革中的博弈能力,反而进一步拉开收入差距,收入分配改革的边际效益进一步恶化。
提高劳动报酬,仅仅是在加工制造等竞争性行业中发展同工同酬,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并不是“动真格的”。因为这些行业的工资上涨有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并不是想涨就涨的。因此,收入分配改革的破冰之举在于调整垄断行业的高薪酬,降低其在社会财富中的“增收”能力,从而让更多的劳动者受益。楼市调控表明,政府是不缺决心的。我们也希望在收入分配改革中,政府同样有如此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