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sigma(6σ)与“80/20法则”的兼容
Baike · 2012-02-22 22:16 · 58384 次点击
6sigma(6σ)与“80/20法则”的兼容
----6sigma(6σ)强调做事应当精益求精,“80/20法则”却提示做事不必处处用心,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如何找到二者互通互联的接口?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摩托罗拉率先提出6σ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的中心内容,是在统计学原理基础上,对企业运行质量指标提出了一套新颖实用的度量系统。σ数从1到6,表示质量控制水平的数量级依次提高,6σ要求每100万个活动或操作中,失误或次品数不超过3.4个,即DPMO(Defectspermillionopportunities)等于或小于3.4。
----提出这一方法需要复杂的统计学知识,而成功运用此法则要求企业倾注极大的注意力和资源。但实际上,这一方法的应用含义简单而直观,无非是强调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到最好。由于质量是商界竞争的关键,在其他条件大体可比的情况下,能把产品做得更好的企业自然更有机会胜出。
----6σ方法的重要性被大量经验所证实。战后日本企业能后来居上,关键是能够做到产品质量优胜、价廉物美,实际上是成功实施了6σ策略。摩托罗拉、通用电气(GE)等著名美国企业实施这一方法也多有斩获。杰克·韦尔奇也在自传中把6σ称作他采取的最具雄心的举措。
----与6σ相比,“80/20法则”的概括提炼过程也许不需要很强的技术性,但其应用含义却不那么直观易见。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观察英国财富和收入分配问题,发现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和收益。在对这类现象的观察基础上,人们逐步发展出“80/20法则”。国外管理专家就此写成专著,名为The80/20Principle:TheSecretofAchievingMorewithLess,其中文版书名更有吸引力:《80/20法则:迎接新世纪,最成功的企业成功与个人幸福法则》。
----现实生活中确实大量存在80/20现象。细心的酒吧老板会觉察到,经常光顾酒吧的顾客中,大约两成顾客为八成的啤酒销量买单;对出版社书籍出版延期的诸多原因统计分析发现,80%的出版延期大约是20%的导因造成的;20%的优质客户为银行提供了80%的利润;20%的驾驶员引发了80%的交通事故;家中20%的地毯面积占磨损面积的80%;女士们80%的时间穿她们拥有的20%的衣服等等。如果不拘泥于数字的精确性,“80/20法则”揭示了一个道理:一小部分原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部分结果、产出或收益;反过来看,人们所付出的绝大部分努力,实际上与既定目标和成果无关。
----这一法则同样具有重要的决策含义。IBM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平均意义上,一部电脑80%的使用时间,是在利用电脑制造商提供的约20%的命令程序。因而,如能进一步提高利用强度最高的20%的软件性能,便能显著增强计算机产品的竞争力。于是该公司大力改进这部分软件,让大部分电脑使用者很容易找到这些软件,并且轻松便利地加以使用,从而提升了IBM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他家用电脑和软件公司后来也纷纷利用这一法则,使电脑使用的简便性不断提升,促进了电脑的普及进程。
----上述两则管理法则各有引人入胜之处,但把它们放到一起考量,便会发现其立意和取向并不一致,甚至还相互矛盾:一个强调做事应当精益求精,把次品降到最低;一个提示做事不必处处用心,好钢用在刀刃上。于是就有了一个解读上的问题:怎样理解这两个管理经典的兼容性?如何在应用意义上找到二者互通互联的接口?
----管理经济学有一个贯穿整个理论的基本决策规则,就是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revenue,即MR)与边际成本(Marginalcost,即MC)。所谓边际收益,是指临界数量水平上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等得到的收益改变量,这里的收益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收益、当期和未来收益。例如,精密仪器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能会通过销售量或价格控制力提升而带来边际收益。IBM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带来边际收益。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获得边际收益通常要付出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改变一个单位产出、销售量或质量水平而发生的成本改变量,包含货币和非货币成本、当期和未来成本。例如,仪器产品次品率降低一个百分点,需要改进工艺流程和管理,因而需要更大投入,就会发生边际成本。提升一种软件功能也会发生边际成本。管理经济学认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在进行管理决策或选择其他行动方案时,需要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如果进行一项行动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应实施这一行动;反之则不应实施。
----在边际意义上比较成本收益,为判断上述两个管理法则的各自运用范围提供了一个视角,从而为二者的兼容性提供了理解的支点。就6σ方法来说,质量水平每提升一个σ数量级,通常需要追加越来越大的成本投入,面临边际成本递增的约束,因而只有在由此带来的边际收益特别大的场合,才具有经济合理性。
----对于像GE这样的巨型企业,其拳头产品的生产技术十分复杂,最终产品的整体功能受制于成千上万道工序“串联”性的影响。并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控制的数量级提高可能带来巨大的边际收益,因而从边际成本和收益比较角度看,实施6σ方法具有经济合理性。实际上,杰克·韦尔奇和他的助手们当年准备实施6σ方法时,不仅明确要把这一策略作为解决当时GE产品面临市场压力的关键措施,而且进行了细致的成本/收益比较评估,结果显示,如能把GE产品的质量水平从当时3~4个σ提升到6σ,可能获得70亿~100亿美元的巨大收益。因为有这一评估结果垫底,韦尔奇才果断就实施6σ策略下赌注。
----反过来看,对于IBM或其他厂商产品中利用率很低的“80%”的软件来说,由于消费者对这部分产品的边际评价较低,因而改进质量带来的边际收益也就很有限。如果改进其性能质量需要投入较大的边际成本,则不符合边际比较原则,采用较低的功能质量标准反而比较适当。这正是“80/20法则”提示的思维方式。
----依据类似道理,电视节目中下标字幕偶然出现错别字,观众一般不大在意,节目制作商即便采用3~4个σ的质量控制标准也无大碍。然而对于大百科全书这类投资浩大、并且以权威性作卖点的信息产品,降低错字率对其功能和品牌声誉至关重要,有长远眼光的出版商一般会尽量采用6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