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如何才能迅速转化成产品?
Tess · 2012-03-03 20:21 · 65394 次点击
技术如何才能迅速转化成产品?
蔚泓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不管是我们国家设立的研究机构,高等学府,还实力日益壮大的企业,近年来都纷纷加大了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做研究难以出成果,出成果难以产品化的尴尬事情却常常纠缠着我们,让人烦恼不已。与之相反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却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学术领域和产业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品转化率更是达到了50%!
为什么成立时间只有5年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我们的绝大部分研究机构却总是陷入即使出成果也难以产业化的尴尬呢?读完《中国智慧——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话题》(张亚勤、李开复等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一书,不难发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就与它成功的管理方式分不开,这主要体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机构管理、人才培养、以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独到的思想理念。
最好的研究是有用的研究
要做好基础研究,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冒险的精神和开放的环境。具体到企业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研究方向。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直坚持“最好的研究是有用的研究”这样一个理念,因此在选择任何研究课题时都在遵循这样的原则:任何研究都应该对产业有用,有助于推动产业发展;都应该对公司有用,与公司策略紧密相关;都应该对用户有用,能够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这样就确保研究工作不会走错路,走偏路,也保证所做的研究不至于因太超前而缺乏市场应用前景。
国内的研究部门尽管也知道要做有用的研究,但苦心孤诣奋战出来的往往是失败或已经过时的成果。究其原因,有的是不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成就,有的是不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太超前而没有市场价值,最终虚耗心血,一事无成。
市场是一切技术的试金石
国内的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还有一种误解,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从而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对技术先进程度的过分追求使得研究开发人员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在一些研究机构里,研究人员瞄准某一项技术做了大量的开发,但由于忽视了市场,最终的产品还是不能为市场所接受。现在中关村里常常还有人抱怨,别人的产品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却卖得特别好;而自己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规模却小得可怜,有的还无人问津。
诚然,技术的创新可以产生高附加值,但没有高技术不一定就不能创造价值。而这种观念在国内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更没有深入人心,似乎不强调高技术,就是不重视科技。其实,市场是一切技术的试金石,只有不适应市场的技术,没有不适应技术的市场。盲目地开发一些玄而又玄的,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市场价值的技术,是对资源的浪费。我国的研究机构必须重视的是,研究应该把对市场和用户的追求放在首位。
潜力比学历更重要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功与它的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机制也是分不开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聘用一个员工之前,会安排面试的人员与多位微软的员工见面。每一位员工都要完成分配的任务,有的提出智力方面的问题,有的考反应的速度,有的会测试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考察与人相处的能力,有的专家则会深入地询问研究领域或开发能力的问题。
通常是在全体同意之后才会考虑雇用这位求职者。这样严格的组织,谨慎的态度,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机构对人员的选用大多还是采取传统的人事聘用方法,不少还是在以学历论高低。其实,学历并不等同于能力,研究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还在于人的潜力:聪明才智、创造力、学习能力、对研究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这样的潜力比学历,比在校成绩更重要。只有多聘用有潜力的人才,研究机构的工作才会真的有起色。
专家创业需强化市场概念
微软亚洲研究院产品转化率比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特有的转化机制。因为它建立了一支特殊的团队——新技术开发部。这个部门一方面做快速的原型开发和系统构建,另一方面是直接参与产品开发,他们既懂技术,又具有市场概念。由于新技术开发部最了解公司的技术战略和方向,最了解技术影响产品的途径和方式,也最了解所有同事在做什么,因此,他们也就能够以最高的效率协调研发部门与产品部门的工作。而国内的研发部门与产品部门往往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难以转化或者转化的速度太慢,最终错过市场机遇。
在国内,许多技术专家都纷纷下海,办起了企业,准备把自己的成果产业化。这些技术出身的研究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融到了资金,自己经营着企业,但这些人往往缺乏市场概念和市场经验,虽然有赚钱的欲望却缺乏赚钱的能力,往往是把融到的资金花完了还没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市场需求的商品,最终关门大吉。这样的情形太多也打击了风险投资公司对研究成果的孵化热情,产品化进程也就自然受到影响。
对我们的研究机构而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幸运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后来居上地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