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功的企业,咱们学不来?
Tess · 2012-03-03 20:53 · 29075 次点击
四十年前,全国人民学大寨,结果如何呢?四十年后,全国企业风行学海尔、GE,效果如何呢?鬼才知道,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我们天天在向优秀的组织或者个人学习,却总是光开花不结果呢?试问,谁靠学习他们而获得成功呢?谁又最后超越他们了呢?
这难道不是我们陷入到一种思维的定势和固有的运作的模式当中去了呢?盲目跟风可能会让受追捧的企业更成功,品牌价值更高,可是指不定自己恐怕成为了人家铺路石和摇钱树,捞不到一点好处,赔了银子又折兵(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都跑到大公司去了),那么,到底是明星企业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1、如果你能模仿他,他还能成功吗?
不少企业被优秀企业取得的辉煌业绩而折服,把他们的经验当作金科玉律,纷纷不折不扣加以模仿学习,但是,冷静下来分析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家家电厂商,完全模仿他人的运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技术研发、激励机制等核心元素,那么你不就是第二个SONY,第二个飞利浦了吗?可是,这样的话,不就是说水跟进都会成功的吗?那么对已经成功的企业来说,还能继续保持成功吗?还能继续取得竞争优势吗?事实上,能够被模仿的模式是不具有竞争力的,只有那些在特定环境中,率先引导行业,不断创造独特产业价值、市场价值的企业获得的比较优势,才能使这些企业脱颖而出,形成自增强效应,逐渐形成品牌壁垒、技术壁垒、价格壁垒、资本壁垒、管理壁垒……这些系统化的、特殊化的优势是无法单纯模仿学习的。譬如,某上海某知名饮料企业,除了经常学习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营销管理、品牌推广理论,甚至连产品线也和两乐一样,可口可乐生产的可乐、果汁、纯净水他都有,可是销量连可口可乐的一个零头也没有。试问你都学会了,不是让人家都喝西北风了?
2、东施效颦,无效也要拼?
现在企业流行参加各类研讨会,最近在上海举行的蒙牛“超级女声”营销论坛,更是吸引上千名企业经营管理者趋之若鹜。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的做一个预言,这些参会的企业没有那一家会成为蒙牛二世,更不会超越蒙牛,事实胜于雄辩,看看央视跟进的《梦想中国》惨淡收场就知道了,还有跟风的仁和药业的即便照葫芦画瓢,搞个“闪亮新主播”评选大赛,也是曲高和寡,冷冷清清,别人都敢干过的事情,你再去做,可能是只有喝粥了,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似乎明白也要去拼。更可笑的是,一些企业家天天把海尔的斜坡球体理论,服务营销,吃休克鱼挂在嘴边,却忘记了海尔真正的精髓是什么,张瑞敏在《海尔是海》已经说得非常明确了:要我们对社会和人类的爱“真诚到永远”,社会也会承认我们到永远,海尔将像海一样得到永恒的存在,而生活于……海尔将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个整体。这样一种博大的胸襟和海量是一般企业家想学也学不到的。即便学到了,也只是皮毛,精髓的东西无法在自己的企业中得到贯彻执行,至少因为企业文化不兼容、不匹配,可能花猫不成反类犬,再认真学习也没有用。
3、优秀的企业是无法复制的?
这个观点,或许很多人不认同,但在有一点上,我们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在一个伟大组织的诞生的同时,它身后一定站着至少一位伟大的人物,企业家之于企业就是牙齿和嘴巴的关系,没有牙齿,这张嘴哪怕长得再好看,也只是没有内涵,无法获得食物(市场份额及销量)的一张臭嘴。试问,柳传志、任正飞、理查德·布兰森你指望和他们一样吗?一个人的气质、风格、思想和行为都不能无法克隆,更何况一家企业?即便能够克隆,在面临这些优秀企业竞争的同时,还能获得新的发展吗?可惜这一点,不少的企业家没有看到,甚至忽略了,因为他们对优秀企业家的崇拜已经到了宗教般的虔诚,换来的只有顶礼膜拜,至于能不能上天堂,一切按照他们的思路办。可惜优秀企业家也不是上帝,即便有真理存在,他会真的告诉你,那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4、为什么青蛙要向恐龙学习
世界上95%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偏偏这些企业刚刚孵化变成蝌蚪,就要向巨型的跨国企业恐龙学习,完全不顾双方存在的差异,以及各个方面资源的不对等,不匹配,结果造成吃了一枚樱桃就撑死的局面。比如南京许多超市为了吸引客流,天天折价搞促销,认为这样就能吸引消费者,忽视了其他因素,可是偏偏有不少顾客舍近求远,要去家乐福购物。这是什么原因,家乐福的东西难道是最便宜的吗?家乐福的产品难道质量是最好的吗?或许这不是原因,但是有一个明显迹象被忽略了:家乐福法文是Carrefour,翻译过来是十字路口的意思。也就是说它选址都在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这样的好位置基本上都被它独占了,仅此一点就能带来无尽的客流,你去模仿他,或许别人会把你当作家乐福开的分店呢。事实上,青蛙有青蛙的生存方式,恐龙有恐龙的生活,让青蛙冒充恐龙,最后有可能被恐龙吃掉。
5、反思MBA案例教育
现在没有听过MBA的课程似乎是一个弱智表现。因为在MBA的学习中你可以获得大量企业的成功的案例,这似乎说明一点,研究这些成功的案例,就能找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似乎说明一点,过去的成功检验能够复制,能够向工业化生产一般提供给需要他的人。可是结果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好,比如今年出事的光明牛奶回锅现象,表面上是品牌公关危机,但本质是管理和战略的危机,当初光明乳业邀请世界上最牛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希制定战略的时候,没有想到这家赫赫有名的咨询公司分享的全球成功经验,却让光明乳业吃尽了苦头,即所谓的轻资产战略,类似于虚拟品牌经营,在对外常兼并的时候,只是输出品牌,而不是资本的输出,结果导致挂着光明牌子的企业“有名无实”,只在表面上光明,背地里黑箱操作,最后连这把正宗的光明乳业也搞坏了,这说明一点,不切适宜,不根据特定的市场情况,照搬照抄某种模式和方法都是很危险的,在此奉劝那些巴哈佛经典案例当作圣经读的朋友一定要当心。
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你走什么?
简而言之,成功的企业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根据随时变动内外部环境,随时调整,具有不走寻常路的创新精神,善于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比自己的竞争对手更明白顾客到底需要什么,以及具有独特的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才取得了今天的市场地位,单纯的学习和模仿都是不能获得较好成效的。作为一家普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定要明白,别人的成功代替不了你的成功,别人的经验和方法代替不了你的经验和方法,在中国这样一个需求多样性、市场环境复杂的社会里,只要坚持走自己的特色,并借鉴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加以整合,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比如飘影“去屑不伤发”就直接撼动了宝洁的飘柔,机会就是这么来的,没必要迷信洋人、洋理论。中国的市场还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的方法来运作。
归根到底,一个企业成功之路应当走个性化、差异化之路,不是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像鸠魔志那般,学了小无相功,到处吸别人的东西,或许有效,但终不属于自己,弄个消化不良,走火入魔,就很危险了……
那些抱着成功经验死守不放的“洋务派”千万别生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