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范围是测量性能-与网友讨论(7)

  史锦顺 ·  2012-05-17 11:05  ·  72757 次点击
**误差范围是测量性能-****与网友讨论(7)**
史锦顺
-
**(一)误差范围的知识**
测量是对量的认识。测量的目的是得到尽可能接近真值的测得值。测得值接近真值的程度是准确度,因此测量的目的是得到准确度够格的测得值。
-
测得值与真值的差距用误差来描述。
测得值减真值是误差元。
误差元构成误差范围。误差范围是测量的性能。测量的性能,就是测量的能力,测量的水平,就是接近真值的程度,就是准确度。
-
测量分两种类型:普通测量和精密测量。普通测量,分辨力低,几次测量是同一个测得值,于是有一个确定的误差元。普通测量,只一个误差元,这是误差范围的蜕化形式。
精密测量,分辨力高,N次测量有N个测得值,每个测得值有一个误差元,于是就有N个误差元。怎样表达精密测量的性能呢?不能取测得值平均值的误差元。因为它只表达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全淹没了。也不能取最大误差元,因为此值随N的增大而增大。要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偏差。3倍西格玛是随机误差的范围,随机误差范围加上系统误差范围,就是误差范围。
实用中,误差范围有误差范围实际值和误差范围标称值的区分。
-
误差范围是测量的性能,也是仪器的性能、计量的性能、标准的性能、基准的性能。误差范围的褒称是准确度;误差范围的确切称呼是不准确度。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们通常把误差范围称为准确度。
-
**(二)误差范围是测量性能**
以下专谈测量场合,即只有测量者、被测量和选定的测量仪器A。
在测量场合,误差范围是依据,是性能,是水平。
在测量场合,只有测得值和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值。测量者无法得知误差元(误差元等于测得值减真值,真值不知,也没有高等级的标准值),于是也就无法知道此时此地的测量的误差范围Δ(实)。但测量者知道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Δ(标)。测量仪器是经过计量的,因此必有Δ(实)≤Δ(标),这样就可以用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来表征测量的误差范围。
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就是测量的误差范围,就是测量的性能。
-
测量就是要得到准确度够格的测得值。够不够格,就看测得值的误差范围是否小于要求的误差值。要求的误差值是名义值、纸面上的值。要求的误差是误差元的概念。达到的误差性能,是误差范围的概念。因为实测得到的有多个误差元,没必要也不可能一个一个地比,只用误差范围的值(就是包含区间的半宽。可能的最大误差元的值,比测得的最大值要大些),就可以了,也足够了。误差范围的值,小于等于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就是测量的性能。而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是在选定测量仪器时就知道的。
-
现代的精密测量,测量的水平取决于测量仪器。人的作用是正确选用并正确使用测量仪器,不需要技巧性操作。一套复杂的宇航测量系统,一个普通技术员操作,和一位院士操作,测量结果是一样的。所谓的操作,不过是按几下按钮。过去买菜称重,用杆秤,杆秤平衡靠人调,因此人的作用明显。现在称菜用电子秤,不需要人的调控技能,测量是否准确取决于电子秤。
测量的水平,即测量的性能,取决于测量仪器的性能。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就是测量的误差范围。
-
知道了测量的误差范围,这对测量数据的需求方与数据的提供方(通常数据的需求方与提供方,就是测量者自己),就足够了,完全可以满足各种测量目的。从要求的层面来说,不必要求知道那个测得值减真值的误差元,因为误差元必定小于误差范围的值;从可实现的条件来说,测量者只能依据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给出测量数据的误差范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得出特定的误差元,因为误差元在误差范围中(取3σ,包含概率99.73%)。
-
如果现场有高档次测量仪器B,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测得值的话,必然会用那个准确值MB,而废弃那前一个仪器A的测得值MA,再求前一个仪器测得值MA的误差元,已无必要。这里是测量,而不是计量。既然有高档仪器给出更准确度的值MB,就必然用此更准确的值MB,接着是用那高档仪器的误差范围,来表征测量的性能。于是,测量结果的性能,还是误差范围,只是误差范围A换成误差范围B。
-
表征测量性能的是误差范围。也就是所用仪器的误差范围。测量者在选用测量仪器时就知到了(其可信性有计量法保证),因此不确定度论攻击误差理论的“真值不知,误差不可算”,是佯谬,是歪曲,是瞎扯。
-
不确定度的全名叫测量不确定度,专门指测量的性能。这里多说几句。
在误差理论和以往的测量实践中,测量的误差,就是测量仪器的误差,而且指的是误差范围。这是很简单的事,也是很明确的事。不确定度论的炮制者们,利用混淆误差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的手段,混淆视听。把误差概念限死在误差元上,说“误差是测得值减真值,真值不知,误差无法求”。测量场合当然不知被测量的真值,知道就不测量了。测量者不必经过“测得值减真值”的操作,已预先知道了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也就知道了测量的误差范围。人不是生活在孤岛上,人类有自己的社会,有仪器制造部门、计量部门,有标准,有基准。测量者使用测量仪器,已经链接到那个计量链。误差范围的事,已有人处理,测量者正是运用已有的成果。
由上可知,不确定度论对误差理论的攻击,是子虚乌有。难道不是吗?
-
不确定度论又提供给人们些什么呢?
不确定度论说要进行A类评定和B类评定。
A类评定就是用测量仪器测量被测量。从GUM给出的测量温度的实例看,不确定度论是不选测量仪器的。由测得值的变化,算出西格玛,就是A类标准不确定度,2倍西格玛就是A类扩展不确定度。
A类不确定度评定,有如下两大问题。
1在基础测量(即常量测量与慢变化量测量)的情况下,测出的结果实际是测量仪器的随机误差,于是A类不确定度与测量仪器误差范围已包含的随机误差范围重复。因为B类评定要用测量仪器误差范围,这是不能少的。因此A类评定是重计。
2在统计测量(快变化量测量,被测量变化远大于测量误差)的情况下,测出的是被测量的变化值的大小,不是测量本身的性能。
-
综上1、2两问题,A类评定是错误评定,要不得。
-
B类不确定度评定,其说五花八门,VIM与GUM居然大不相同。空话、废话占绝大部分,如利用以前的测得值、查手册的参考值、权威机构公布的值,等等都是废话,只有一条是有用的,那就是仪器说明书的规定,即仪器的误差范围。
-
总观不确定度论的A类B类评定,可用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依据测量仪器的性能,而这一点,在不确定度论问世前的误差理论中,在一般的测量工作者的心目中,是知道的。
-
不确定度论只是添乱。本来极其简单明了的事,变得很复杂;又让人捉摸不定;况且一评就出错(A类或者重计,或者错计)。
为什么容忍不三不四的不确定度论?
-

1 条回复

sg888  2012-06-13 20:50
谢谢分享!学习了。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