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重要的学术思想-拙议《钱文》(2)

  史锦顺 ·  2012-06-02 06:56  ·  56722 次点击
**几个重要的学术思想-****拙议《钱文》(2)**-
史锦顺
-
学术研究,思想方法很重要。
读学术论文,要注意体会它的思想方法。看出他的对处,要体会其正确的方法;看出它的错,也要研究它为什么错。
方法对头,就会效率高,“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就可能陷泥潭而不能自拔,或钻进牛角尖而出不来。
见着不同观点先别烦躁,要细考究一下,有无可取的地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不仅对政治家是座右铭,对学者也很重要。
要想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必须眼界开阔,思路敏捷;不该迷信权威,也不该认为自己的看法什么都对。多看;比较、鉴别;实验验证,实践考察。择优而从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正确看法。真金不怕火炼,不必在乎别人的风言风语。
话好说,成功靠实践。下面,从《钱文》学一些学术思想。
-
**(一)区分量值**
**1区分客观量与表达量**
《钱文》文中的表达量加脚标Λ,以示这是人的认识,用以同客观量相区别。
-
**2区分变量与常量**
《钱文》文中量的变化部分用符号~表示。量的恒定部分(常数)用符号=表示
-
这几个符号看起来简单,我认为其核心思想是说,不确定度表达的是分散性,是量的变化部分,不能表达常量。误差这个量中有常数部分,有变化部分。常数部分是系统误差,变量部分是随机误差。
只讲分散性,而不讲偏离性(准确性),对测量与计量来说,是不行的。
-
**(二)区分应用场合**
《钱文》把概念的应用,分成两大场合,给出不同的定义表达,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思路。
-
史锦顺在《新概念测量计量学》一书中,第一章就讲两类测量领域的区分。有网友反对这种区分,这种意见是不对的。老史称的“基础测量”(常量测量与慢变化量测量)相当于《钱文》讲的考究误差的情况,即“测量误差不确定度”所用的场合。
-
老史称的“统计测量”(快变化量测量)相当于《钱文》的随机变量的情况,即“任意随机变量的不确定度”应用的地方。
-
《钱文》有句重要的话是:“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和被测量真值不确定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确定度,它们分别是测量精密度评估和被测量值稳定性评估的对象”。
-
这里指出的“被测量量值稳定性”,在时频界已明确地、成功地应用了45年。1966年阿仑提出频率稳定度表征方案,1971年被推荐并命名为“阿仑方差”,迅速推广于全世界,在整个时频界,特别是宇航测速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应用阿仑方差的条件是测量误差要可以忽略。所用的测量比较器和标准,其变化量必须在待测量量值变化量的1/3以下,就是测量设备的稳定度必须优于被测量稳定度的3倍以上。这是变量统计,不是经典的测量。(经典测量的被测量是常量。)
-
不确定度论出世以来,没有区分常量测量与变量测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A类评估,分不清是被测量量值的变化,还是测量仪器的随机误差,其表达常常是一笔混沌帐。GUM测量温度的例子,就是混沌的表达,分不清测得值的变化,是温度源的温度变化,还是温度计的随机误差。混沌如此,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可信性”。这实在是测量计量历史上的一个笑话。写GUM的人好像是秘书类的人物,水平连个及格的计量工作者都达不到,还冒充计量学家,俨然是教师爷。这种东西还能写入世界性的“导则”,还被容忍(国际计量委员会第一次投票,18人仅2票赞成,16票反对;不久,又通过了),实乃国际计量界的耻辱。
-
**(三)客观存在是认识的本源**
客观存在是认识的目标。
客观存在是认识正确与否的判别标准。
《钱文》有段重要的话,我们再学习体会一遍:
**客观存在的量值和它的人为估计值
任何客观存在的“量值”完全独立于人类对它的认识之外,人们可以用各种方法评估它们,得出它们的各种评估值。所有评估值都不会完全准确地等于客观存在的“量值”,但所有评估值都将努力趋近于客观存在的“量值”。因此,在实践中所有客观存在的“量值”都是不能完全准确地确定的,但它同时又是所有评估值趋近的目标,在实践中能以需要的准确度逼近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量值”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当然也是无法完全准确地确定的;科学定理是上述规律的有限地近似描述。在应用科学定理时,代入其数学表示式的所有量值和得出的结果都将是“客观量值”的人为估计值;但上述事实并不能否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量值’间的关系”这样的根本事实。忘记这一根本事实将使科学发展失去目标,并在研究中引入一系列概念混乱。上述情况已由科学发展所证实,同样适用于“测量”。**-

1 条回复

昨日之星  2012-06-03 10:25
史老师最后引用的《钱文》一段话的确是精彩的,科学的。如果把《钱文》比喻为“文言文”,那么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其标题和含义如下:
标题是:被测量的真值与被测量的测量结果
任何被测量的真值都是客观存在的,完全独立于人类对它的认识之外,人们可以用各种方法去认识和测量被测量,得出其测量结果。所有“测量结果”都不会完全准确地等于被测量“真值”,但所有测量结果都将努力趋近“真值”。因此,在实践中所有“真值”都不能完全准确地确定,但它同时又是所有测量结果趋近的目标。在实践中人们只能以需要的准确度逼近真值。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量值”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当然也是无法完全准确地确定的,科学定理是上述规律的有限地近似描述。在应用科学定理时,代入其数学表示式的所有量值和计算出的结果都是“客观量值”,都是人们的测量结果。但上述事实并不能否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量值’间的关系”这样的根本事实。忘记这一根本事实将使科学发展失去目标,并在研究中引入一系列概念混乱。上述情况已由科学发展所证实,同样适用于“测量科学”。

《钱文》这段话是对“真值”、“测量结果”准确而精彩的解释。
被测量的真值客观存在,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测量被测量以想方设法获得其真值,可是人们获得的永远是“测量结果”,而不能准确获得“真值”。实践中人们只能以“需要的准确度”去“逼近”真值,获得真值的近似值。测量结果是通过实施测量获得的测得值,测量结果和真值都是客观存在的量值。代入测量模型(又称数学模型)的各测得值(各分量的测量结果)和计算后的最终测量结果都是“客观量值”。但是这并不能否定计量科学研究的对象正是这些“客观量值”之间的关系这个事实,忘记这个事实“将使科学发展失去目标”,将产生“一系列概念混乱”。在“测量科学”发展中同样也是如此。
误差理论发展到现代,正是遇到了在回答“真值客观存在”而真值又不能“准确获得”,从而引发“误差”不能准确获得的问题时的窘境。究其根源是没有充分考虑到“真值”的相对性,真值的无限趋近性,造成了在研究测量结果的“准确度”与测量结果的“可疑度”时引发“概念混乱”。“不确定度”概念的诞生正是误差理论发展到现代阶段的新突破,不确定度力求使已经混乱的概念变清晰。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或理论)的发展不是否定误差,否定误差理论,不确定度理论可视为误差理论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将促进误差理论的完善,促进误差理论进一步向前发展。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