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效应

  HUNG ·  2007-11-05 09:58  ·  47233 次点击
回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不好,应该改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确实有其道理。博弈是生命的天性,不懂得权衡的物种不可能繁衍下去,所以道德的约束永远是最弱的。对狗说请你向前跑的人是蠢材,在目的地放一根肉骨头的人是天才,道理看起来简单,可是人们通常不会去放肉骨头,而是对狗说,请你向前跑。
华盛顿合作定律
1964年3月,在纽约的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
在凌晨3点的时候,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被一个杀人狂杀死。作案时间长达半个小时,附近住户中有38人看到或听到女经理被刺的情况和反复的呼救声,但没有一个人出来保护她,也没有一个人及时给警察打电话。
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
然而,两位年轻的心理学家----巴利与拉塔内并没有认同这些说法。对于旁观者们的无动于衷,他们认为还有更好的解释。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他们专门为此进行了一项试验。
他们寻找了72名不知真相的参与者与一名假扮的癫痫病患者参加试验,让他们以一对一或四对一两种方式,保持远距离联系,相互间只使用对讲机通话。事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交谈过程中,当假病人大呼救命时,在一对一通话的那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有人发病;而在四个人同时听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通过这个试验,人们对克尤公园现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两位心理学家把它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更简单地说,就是"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正是因为有其他的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旁观者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
用这个效应再来看一下媒体经常报道的"小孩落水事件"。
旁观者甲本想下水救人,又有些犹豫,他在看其他目击者乙、丙等人的反应。转念一想:"这么多人都看到小孩子落水,总会有几位下去救险的,自己就不下去吧。"
犹豫之间,小孩子被水吞没了。居然没人下水,甲不禁心里有些内疚。再一想,要责怪,要内疚,要负责任,也是和乙、丙等数十人分担,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走开了。
就这样,一桩桩旁观者众多,却"见死不救"的事件产生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旁观者效应",与人们一般以为的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之类的社会氛围或看客的冷漠等集体性格缺陷没有太大关系。
如果把拯救酒吧女经理、解救小孩落水当成旁观者的一次合作,那么合作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旁观者效应",众多的旁观者分散了每个人应该负有的解救责任。因此,社会学家认为责任不清是华盛顿定律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