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法的发展历史
仪器网 · 2012-07-15 09:00 · 51145 次点击
色谱学研究始于1903年,一位叫茨维特(Tsweet)的俄国植物学家将碳酸钙放在一竖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注人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然后用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结果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颜色的色带,随后茨维特将其命名为色谱。其原理如下图12一1左所示。管内填充物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phase),淋洗剂称为流动相(mobilephase)。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茨维特式的色谱成为一种极其有用的分离、分析方法。图12一1右就是现代色谱的一种形式。现在色谱法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而且大盆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也没有本质的改变,“色谱”的名称仍在沿用。
色谱法是先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然后逐个分析的方法。因此色谱分析法兼有分离、分析功能一体性的特点。历史上曾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直接与色谱研究相关的,1948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因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而获奖,1952年英国的马丁(Martin)和辛格(Synge)因发展了分配色谱而获奖。目前,色谱法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析手段。据统计,全世界分析化学工作者中有30%左右的人在从事色谱分析工作。色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效能、分析速度快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
[attach]51237[/attach]
来源:《化学与仪器分析》,转载请注明出处-仪器信息网(www.cnc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