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奶粉一再扰人 聚焦中国奶业发展动态
仪器仪表网 · 2012-07-30 09:58 · 45962 次点击
奶粉滞销严重区出现用奶粉生产液态奶现象。中国奶业协会证实,目前国内奶粉积压30万吨,为了消化积压奶粉,浙江一些乳品企业用奶粉生产液态奶,温州、金华等地倒奶现象突出。
温州瑞安某乳品厂的陈厂长说:“以前当地乳品厂都是用鲜奶生产早餐奶,现在许多企业已经改用外地来的奶粉生产。
因为奶粉的成本低,外地奶粉过剩,低价卖掉。一吨奶粉用下去,跟我们用鲜奶产那么多东西相差四五千块钱。”
企业想方设法消化积压奶粉,直接影响了市场对鲜奶的需求量,奶粉的积压本来就对处于产业链最前端的奶农不利,用奶粉生产液态奶对奶农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在浙江温州、金华等地,已经出现奶农大规模倒奶现象。郭忠良是温州瑞安一家奶牛场的场主,他的奶牛场有近200头奶牛,每天生产1400多斤鲜奶,但从今年2月份以来,每天都有一半多的鲜奶倒入大海。郭忠良说:“牛奶没人收购我这里钱全部亏了,全部一次性收完的企业我们找不到,找过去他说我们自己企业的奶都要倒了还要收你的奶?”
奶粉滞销严重的甘肃、宁夏等地出现了奶农杀牛救急的情况。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说,杀牛会进一步恶化中国奶源结构,一旦市场得到恢复,很可能出现奶源不足的现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根本原因是需求不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尽快落实相关政策,提振消费信心,具体是:落实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奶牛饲养补贴等政策,实施奶牛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同时建议政府增加储备,托市收购,适时采取发放购奶券、牛奶下乡等措施。从长远来看,则是彻底改变传统养殖模式,实现奶牛养殖规模化和专业化,实现奶源基地转型升级。
液态奶新货上市提价光明坚守常温奶市场
近日,广州市区主要超市销售的液态奶价格涨多跌少,光明、蒙牛等知名品牌的液态奶均已明显提价,超市零售价的涨幅大多在10%左右。
新品上市涨了一成
根据市物价局相关信息,近日,市区各大超市的液态奶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扬。记者走访超市发现,光明畅优草莓优酪乳酸牛奶每组(100克×八连杯)零售价格由9.90元提高到10.60元—11.30元之间,涨幅均在一成左右,最高涨幅达14.1%。
记者从超市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这次部分品牌的牛奶涨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涨价,由于3月份一些品牌奶制品企业都在清理存货,于是出现部分规格的奶制品实行特价销售。进入4月份之后,随着新货陆续进场,零售价格也从特价恢复至原价,造成本周奶制品价格的上扬。
该工作人员认为,从往年奶制品的销售价格走势情况看,进入二季度后,奶制品价格总体处于下行态势。虽然最近由于新旧货物的不同造成价格的上扬,但涨势不会持久,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液态奶价格会稳中有降。
记者注意到,除了原有产品新生产批次“上岗”之外,乳品企业新推高端产品也成为引领近期液态奶价格走高的重要动力。如光明今年面市的全新单品“莫斯利安”酸奶,售价为15元(100克×六连杯),平均2.5元一杯,价格明显高过光明原来的酸奶产品。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光明今年年初就曾全面提高产品价格,尤其常温奶部分特别明显。
“这其实与其企业战略调整有关。如果光明成功实现常温奶的突破,乳业三甲重新排序将不再遥远。”“2007年我们新建了常温事业部,并且把公司原来的‘聚焦新鲜’战略公开变革为‘聚焦乳业、做强新鲜、突破常温、实现百亿’。”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郭本恒表示。
鲜奶企业异军突起专家看好鲜奶推动乳业发展
陈蜀黔认为,鲜奶销量增加,主要因为消费者更加注重奶源控制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无论从奶源控制还是营养价值来看,鲜奶无疑更具优势。”
“三聚氰胺事件”几乎让以常温奶为代表的一线乳企全军覆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鲜奶新势力正在异军突起:鲜奶企业的销售额呈井喷势头增长,个别企业的销售额增长了5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调查福建长富、深圳晨光、贵州三联等多家知名鲜奶企业发现,“三聚氰胺事件”以后,鲜奶企业的销售量均出现大幅上涨,部分奶企也趁势扩张并发起鲜奶联盟。业内专家表示:中国鲜奶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重新崛起。
鲜奶·现状
销量近来急速上升
“‘三聚氰胺事件’后,巴氏奶的销量增加了40%。”贵州当地知名奶企——贵州三联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蜀黔高兴地告诉记者,“三聚氰胺事件”后,更多消费者不再只注重品牌,而是更关注产品安全和营养价值。
一般而言,用原奶进行巴氏灭菌、均质而成的牛奶叫做巴氏奶,俗称鲜奶。这种牛奶的营养保存好,但保质期短。而常温奶是经过高温杀菌的奶,营养较前者低,但保质期较长。
“现在我们的工作忙多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周也没多少时间休息。”陈蜀黔表示。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今年新增了20%的经销商,同时招了新员工。
鲜奶销量增长的情况并非贵州三联独有,拥有32个牧场的南方最大乳品基地福建长富乳业集团的鲜奶销量增势更加迅猛。“鲜奶销量同比增长了85%左右。”福建长富董事长蔡永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现在每天的鲜奶销量为大约90吨,而在“三聚氰胺事件”前,每天只有50吨左右。
占据深圳90%鲜奶市场的深圳晨光乳业有限公司,由于市场份额较大,鲜奶销量同比只增加了10%左右,但公司表示“总销售量增加了很多”。记者调查发现,全国大多数知名鲜奶企业的巴氏奶的销量都有所增加,只是增幅的大小不同而已。
据了解,广州风行、广东燕塘、广州光明、广美香满楼、广州强强兴和百富露等一批广东本地乳品企业,鲜奶销量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一直呈上升趋势,部分产品的销量甚至暴增5倍以上,有的企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鲜奶·原因
消费者更看中奶源控制
林琴是广州一家重点中学的高中生,自从呱呱坠地起,她就开始喝奶粉。小时候喝的奶粉品牌有南山、完达山以及雀巢。初中时,她看到身边不少同学开始喝蒙牛、伊利的常温奶,她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她改喝鲜奶了。现在,每当她走出家门准备上学时,就顺手取出奶箱中那包鲜牛奶。
林琴的喝奶变化历程,或许是众多“爱奶一族”的缩影。目前,家长们几乎发出同样的疑问:“到底喝什么奶才好啊?”知名乳业专家、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后,人们更加看重奶制品的3个方面品质:信誉、安全、质量,而不像以前只看重品牌。
福建长富董事长蔡永康表示赞同上述观点。他说,1998年初,福建长富和蒙牛一同创业,但两者走的是截然相反的道路。蒙牛奉行“先市场后奶源”,长富则是“先奶源后市场”,投入了大部分资金抓奶源建设,如今长富的优势已开始显现出来。
贵州三联陈蜀黔认为,鲜奶销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牛奶有了新的认识,更加注重牛奶在奶源上的控制,注重牛奶的营养价值。“无论从奶源控制还是营养价值来看,鲜奶无疑更具优势。”
鲜奶·机会
企业借势扩张
巴氏奶和酸奶占据了贵州三联总产量的60%,在陈蜀黔眼里,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公司后续的决策。“近年,我们准备扩大巴氏奶的规模,建成两个规模为5000头奶牛的母乳场,总投资2亿元。同时,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产能,目前正在设计方案,这两项计划年内将完成。”
上月底,广东奶企“老大”燕塘乳业也正式迈出扩张的第一步,耗资3000万元整合后的粤东太阳宝工厂正式投产。燕塘方面表示,整合太阳宝,有助于加快燕塘在粤东市场的扩张速度。
贵州三联、广东燕塘的扩张行动如此迅速,其他企业也不敢懈怠。广美香满楼副总经理周冬青表示,今年是香满楼的质量提升年,公司会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鲜牛奶。广东风行牛奶营销部部长胡强也表示,今年风行将扩大奶源基地的建设以及巴氏奶的生产规模,还会加大在中高端市场的运作力度,扩大中高端市场的产品线。
在“鲜奶崛起”的背景下,一个鲜奶企业联盟应运而生。近日,在成都举行的“2009中国鲜奶南北对话峰会”上,由新希望乳业牵头,各地20多家鲜奶企业成立了中国首个鲜奶行业联盟。该联盟旨在抢占市场,壮大在乳业界处于弱势地位的鲜奶企业。据新希望乳业执行总裁李成云透露,联盟还将组织3~5家成员企业,采用AA制方式,投入一定资金在央视等强势媒体上播放广告。
有市场人士担心,大多数公司都有市场扩张计划,在明年会不会出现抢奶源的情况从而导致鲜奶价格上涨?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奶企董事长、专家,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今年至明年是奶企恢复的一年,市场需求不会非常旺盛,鲜奶价格将保持与今年持平,不太可能涨价。
专家分析
中国乳业将迎来第三次拐点
在经历中国奶粉业去年以来集体遭遇滑铁卢以及近期鲜奶企业异军突起等情况后,未来几年内中国奶业格局将如何演变?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1998年至2002年,中国奶业的格局是,奶粉的市场占有额一直大于液态奶的市场。2002年之后,液态奶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奶粉。
“中国乳业的第三次拐点,必将是以鲜奶为代表的崛起。”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表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鲜奶进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2月进口100.2万千克鲜奶,而2008年2月进口仅34.5万千克,同比增加190%。
不仅奶企嗅到了鲜奶市场蛋糕的香味,其他企业也是反应灵敏。统一企业日前宣布,将跨入乳品市场,并正在考虑与完达山乳业开展鲜奶业务上的合作。
福建长富董事长蔡永康认为,欧美国家以消费鲜奶为主,只有鲜奶到达不到的地方才饮用常温奶。“中国在最近三五年内很可能呈现这样的奶业格局,将逐步与世界接轨。”
背景资料
“禁鲜令”曾让鲜奶企业尴尬
2004年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强制性标准《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规定,“加工食品不得称鲜”。因此,凡采用巴氏杀菌法、低温存放的“鲜奶”,必须使用“灭菌奶”和“巴氏杀菌奶”等标准名称。
“禁鲜令”让生产巴氏奶为主的地方奶企被迫抛弃了“鲜”字金牌,取而代之的是生涩、拗口的“巴氏杀菌奶(乳)”的字样。
上述文件原定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但由于在乳品行业引发了争论,而被多次推迟执行。
王丁棉表示,这场争论后来演变为以巴氏鲜奶产品为主的企业与以常温奶产品为主的企业阵营之间以及中国两大奶业协会之间的争夺,这些情况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难以选择产品,以致生产巴氏奶产品的中小企业及奶农中的亏损户越来越多,甚至还多次出现了奶农倒奶、卖牛、杀牛的现象。“我们曾经都快要倒闭了,那时候真的困难啊!”福建长富蔡永康感慨万千,“还好,后来撑过来了。”
这场“禁鲜令”最后以“挺鲜派”胜利而告终。去年1月“禁鲜令”取消,巴氏杀菌奶从此得以恢复“鲜牛奶”的正身,国内鲜奶企业开始“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