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暴水污染事件凸显水体检测系统的利弊

  仪器仪表网 ·  2012-07-30 09:58  ·  45388 次点击
江苏盐城发生的自来水水源遭污染一事,成为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里最令人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目前,该市已经恢复供水,但有些居民区存在水压不稳问题,仅能保证基本用水。这一事件,给民众生活和企业生产带来很多的不便,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由于一家化工企业向河里偷排污水,造成盐城两个水厂的水源地受到污染,进而导致盐城市区大范围停水。事件发生后,这家企业被责令关闭,其法人代表也已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在事态基本平静之后,我们再来观察这件事情,可以说既有欣慰之心,也有不安之感。欣慰的是,盐城当地政府较为迅速地启动了应急机制,在20万居民遭遇停水的时段里,整座城市的运行比较有序,没有商贩因此而哄抬相关物价。且政府与媒体之间的沟通也较畅通,在信息公开方面没有刻意隐瞒什么。比之过去许多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当中,一些地方政府选择隐瞒或缓报等做法,盐城政府这次在应急方面,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
不安之处则在于,此次水污染事件的肇事者——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在污染水源方面并非初犯,曾因偷排而被举报,并遭罚款。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在曾经受过处罚之后依然置相关法律法规于不顾,一方面反映了企业领导者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地环保部门等机构所做的工作还是比较粗疏的,没能进一步严格要求被监管机构。
更让人有所忧虑的,则是盐城当地针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行动赶不上认识。据新华社记者报道,盐城城西水厂水源地附近小化工厂较为密集,这显然是造成水污染的祸根。即便这些化工厂的建立有历史的原因,但污染较重的企业密集地围绕在水源旁边,一旦发生事故,定然会殃及千家万户。据说当地政府早已有迁移这些化工企业的计划,但久未付诸实际行动,结果导致此次污染事件。
在盐城停水事件发生之后,有一种批评的声音,值得引起重视。盐城位于苏北,比之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相对不发达,属于后发展的城市。批评意见认为,苏南淘汰下来的化工企业,被包括盐城在内的后发展地区当作招商对象引进,结果对这些地区的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单就这一次的盐城水污染事件来说,这样的批评意见未必准确。且不说肇事企业未必是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只要这家企业不是在自来水水源附近,不是故意偷排,而是按照规定排放,影响如此之大的公共事件也就不会发生。不过,上述批评意见,作为一种现象,确实也是客观存在。尽管很多地方领导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转移产业不转移污染,但事实上,污染跟随产业转移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无论之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在这个问题上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既有经济规律作用,也可能源于较发达地区因为环保治理方面的压力。应该承认,处于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当中,人们对于环境污染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忍耐弹性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在节能减排的达标压力非常大的背景下,此前还曾曝出过一些地方违规推出鼓励高耗能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些地方则对淘汰落后产能表现消极,能推就推。
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民众愿意自己所生活的土地遭受严重污染,也没有哪一位官员愿意自己主政的地方成为污染重灾区——但是,在过于看重GDP指标的情况下,在利益的短期考量超过了对长远环境保护的追求时,一些地方做出实际行动背离本性的事情,也不奇怪。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地方没有做到坚持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求得平衡。这方面的例子,实在不少。而归根结底,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依靠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次严重的水污染公共事件,也使得我们再次看到中国环境以及治理的脆弱之处。一方面,在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等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里,在环保监管部门的惩罚手段不够强硬、现行环保行政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往往甚低;另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构成一对突出的矛盾。在这种矛盾的支配之下,一些人为因素干扰了环境治理的成效。盐城水污染事件未必是这种矛盾集中体现的一个样本,但这起事件同样警示人们须加深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