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概念:“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
仪器仪表网 · 2012-07-30 09:58 · 55224 次点击
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地球”等一系列新概念,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智能化社会的到来是大势所趋。各地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过程中,纷纷将眼光瞄向信息技术,积极抢占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制高点。
继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组建完成之后,北京物联网产业在加速跑中又有新突破:7月9日,北京物联网关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心旨在通过强强联合,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链合作创新机制,在物联网的关键应用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突破。(人民日报北京7月11日电记者王明浩)
“物联网”将是继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与经济浪潮,记者昨天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获悉,天津目前正积极着手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圈定产业资源,未来几年,天津将把“物联网”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构筑高端产业高地的重要途径,打造“物联网”新兴战略产业,天津在行动……
“物联网”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
“‘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渗透性和带动性,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吴爱民介绍。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RFID、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射等信息传感设备,任何物品都能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专家预计,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
天津具备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基础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天津工业和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具备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基础。“有着金卡工程建设和城市一卡通应用的成功经验,有着巨大的应用需求以及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优势等,这些都为天津‘物联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该负责人称。
据了解,目前天津已形成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和软件等一批重点行业领域,是国家首批九大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拥有发展“物联网”产业相配套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津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软件出口产业基地、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天津市IC设计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市级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另外,天津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普遍,在公共安全防范设备、智能分析视频监视系统、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信息网络防雷技术与产品居国内领先水平,高端产品占全国60%市场份额,保密机、加密机、三合一保密控制系统等加密设备在安全领域广泛应用,这些都为天津发展“物联网”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RFID产业联盟(天津)基地”日前正式在空港经济区挂牌成立,中国RFID产业联盟与空港经济区将共同建设国家RFID与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示范基地和行业检测与认证中心,标志着天津在“感知中国”建设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事实上,近年来本市以信息产业为基础,以RFID应用、开发为主体,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已形成了芯片研发、标准制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标签制造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在核心技术(芯片)研发方面,中兴通信RFID研发中心、大唐电信RFID研发中心、NXPRFID全球应用系统研发支持中心等相继落户本市;在行业标准制定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有远望谷、凯奥华等公司,目前已在国防、防伪、物流、动物耳标、铁路客票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在应用系统开发方面有东软、软通等企业;在系统集成方面有登合、微创、台湾正文科技、太极科技、华商投资集团等;在物联网网络设备制作和运营商方面有中兴、大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天津“物联网”产业将重点在RFID、超级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发展智能感知设备产业链、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物联网传输产业以及信息安全产业等,把天津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13日,“上海物联网中心”项目在上海嘉定区奠基。这一中心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物联网方面的研发优势,打造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物联网创新基地。
据了解,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嘉定区政府在嘉定共建“上海物联网中心”。这一中心将分三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包括技术研发中心和专家公寓等四个建筑单体。二期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包括产业孵化中心、交流培训中心和应用示范中心三个建筑单体。三期建筑用地200亩,主要打造上海物联网产业集聚核心园区。
据相关专家介绍,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上海市已将物联网列为“十二五”期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传感网研发的单位,是中国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的组长单位,并在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等领域实施了应用示范,引领国内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据悉,“上海物联网中心”将依托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物联网方面的研发力量、研究成果和人才优势,大力吸引各类物联网研发、示范和产业化项目落户,打造国内外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物联网创新基地,攻克物联网核心技术,引领国家标准制定,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上海物联网中心将面向“智慧上海”,推动上海信息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上海市嘉定区负责人表示,上海物联网中心的建设已全面启动,嘉定将进一步集聚物联网发展的研发力量、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全面提升物联网发展水平,加强与中科院的密切配合,在政策、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形成实质性的突破。(记者李荣)
重庆物联网产业:打造技术和应用示范高地
重庆作为国内领先的信息敏感材料及器件研发基地、最大的自动化与仪器仪表生产基地和IT制造业高地,为把物联网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重庆市提出了“技术为支撑、应用为牵引、政府为引导、示范为带动”的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一、重庆发展物联网产业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近年来,重庆市在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联合研发中心、中国移动M2M中心、重庆邮电大学-思科公司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重庆电力公司智能电网研究中心等专业研发机构和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支撑下,承担或参与了20余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目前,重庆在物联网相关标准制定方面与国际同步、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前沿。
比如,重庆邮电大学参与了ISO/IECJTC1系列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的制定,并作为合作编辑(co-editor)负责6N13661提案的编审工作;提交的多个提案被IEEE802.15.4c/e/g系列标准采纳,部分关键技术申请了国际专利;参与制定的工业无线标准“WIA-PA”正式发布为IEC/PAS62601标准文档,成为工业无线领域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申请了10项发明专利,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IA-PA协议栈软件;作为VotingMember参加ISA100标准制定,开发了ISA100.11a协议栈软件和开发测试平台,核心技术正在形成专利保护群;参与制定的TD-SCDMA移动通信标准是中国自主提出并被国际电联采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之一;制定的“EPA(EthernetforPlantAutomation)”标准是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
再如,设在重庆的中国移动M2M中心定位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面向全国的全网运营支撑中心,承担全国M2M产品研发、业务演示和终端测试三大职能。并与中国移动研究院共同制订了中国移动所有的M2M规范、标准、业务管理办法。
二、重庆发展物联网产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
重庆是国内领先的信息敏感材料及器件研发基地和最大的自动化与仪器仪表生产基地。近十年来,重庆的信息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惠普、思科、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著名IT企业大规模落户重庆,使得重庆站在了世界IT产业的前沿。从而为把重庆打造成我国物联网技术与产业高地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比如,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建有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投资8亿元的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功能材料产业化基地已经正式启动;中国电(600795,股吧)子科技集团所属24所、26所、44所是国内一流的敏感材料、器件及传感器研发与生产企业;中国四联集团是我国最大的自动化与仪器仪表生产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前卫仪表的燃气计全国第一、全球第二;重庆智能水表公司的智能水表系列产品用户遍及全国26个省市的300余家水务企业;大唐测控的矿用称重计量系统占据业界半壁江山;重庆信威、大唐新数码等公司的通信产品在业界享有盛誉;重邮信科的TD-SCDMA芯片20余家企业用于生产各类TD终端;重庆大学的遥测遥控、桥梁监测与微机电系统(MEMS)产品正在形成规模化生产;重庆邮电大学开发ISA100.11a协议栈软件将由Intent公司在美国代理销售;重邮-思科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的IPv6overWSN/TD系列产品基本定型;落户重庆的中国移动全国M2M运营中心已建成了M2M全网业务平台,形成了电梯监控、车辆监控、企业安防三大成熟应用服务,支撑全国700多万用户的业务运行;建在重庆的农信通全国平台已为5000万农信通用户提供服务。
三、重庆制定了一套把物联网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措施
物联网作为信息化的最高境界,其核心是应用、关键是感知。测控技术则在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因此,重庆把物联网作为实现“两化融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实现平台,坚持“技术引领、开放合作、资源整合、产用联动”的方针,围绕“技术为支撑、应用为牵引、政府为引导、示范为带动”的发展思路,到2015年把物联网培育成上千亿元规模的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1.坚持技术为支撑,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
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行闰应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标准规范的研究;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物联网系列产品,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发成果。包括整合重庆现有的物联网研发资源,建设重庆市物联网研究院和一流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充分发挥重庆被列为五大中心城市的品牌优势,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物联网研发机构,实现创新资源向重庆汇聚。
2.加大政府引导力度,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培育与引进一批物联网产业的规模企业,打造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包括组织扶持骨干企业、引进优势企业、培育中小企业、鼓励运营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等工作。重点是通过选择一批拥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点的企业,以项目承接、资本运作、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引进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物联网领域相关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3.强化应用示范,激发和引导应用需求
通过政府支持,启动一批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激发和引导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并使重庆率先在我国成为“智能城市”。在经济领域,重庆将围绕“两化融合”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电力和智能物流等应用示范工程;在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重庆将围绕“五个重庆”建设的需要,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重大突发事件响应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传感网与TD-SCDMA等3G网络融合应用为突破口,重点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安保、智能环保、智能城区、智能医护等示范应用工程。
4.优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结合示范应用和市场需求,优化服务体系,引导建设一批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投融资及中介服务平台和运营服务支撑平台。重点是创新设备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及服务商之间的合作模式,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推动服务环节和产业链其他核心环节协同发展,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成都拟建国内首个中心城市物联网布局双流
设想这样一种生活:当你身处户外,一个短信就可以让家中空调自动打开、浴缸中放好热水;当你回到家中,随着门锁被开启,廊灯缓缓点亮,你最喜欢的音乐轻轻奏起;在你入睡前,只需在床头边的面板上触动“晚安”模式,就可以关闭室内所有灯光,自动开启安防系统处于警戒状态……这些由物联网带来的美妙体验,在不久后的成都均将成为现实。
市政府新闻办昨日举行今年第24次专题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内首个由中心城市出台的物联网产业规划——《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规划提出,到2012年,成都将打造立足西部、辐射和影响国内外市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产业规模达300亿元以上。
规划:
产业布局高新、双流
规划确定了成都物联网产业的三年发展目标,即“三中心、两基地、六体系和一高地”的“3261”战略目标。市信息办主任刘勇介绍,这一战略目标具体讲就是:基本建成物联网应用中心、研发中心和信息安全中心,初步形成物联网成果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初步构建起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和产业要素保障体系,打造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立足西部、辐射和影响国内外市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
规划明确,到2012年,成都物联网产业将力争实现300亿元以上的发展规模,形成20家以上龙头企业、集聚100家以上骨干企业。同时,物联网产业在我市的两个产业布局区为:成都高新区为高端研发区,重点打造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基地;双流县为制造产业区,重点打造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目前已启动建设。
“电子识别与定位跟踪、新型传感器、软件及信息服务是我市物联网产业的三大产业重点。”刘勇说。
扶持:
设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规划提出,成都将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我市物联网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我市物联网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申请并获得国家和省级物联网项目支持,或被列入国家级、省级物联网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贴、资助和配套。对成功融资和再融资的企业,也将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同时,我市物联网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收入,经技术合同登记机构认定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的,免征营业税。
物联网怎样改善生活?
物联网将如何应用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是普通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规划确定,到2012年,成都将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监管等六大领域开展示范。
如智能交通,成都将采用浮动车、视频识别、地感线圈、微波等感知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指挥调度、交通诱导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缓解交通堵塞。食品安全方面,在生猪等食品安全溯源示范应用的基础上,成都将扩大食品安全可追溯物联网体系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食品溯源管理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呼叫服务平台,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和安全监管。
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同样将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污染源智能监控系统、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水资源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构建环境智能监控(测)体系,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
江苏:首个物联网产业基金成立物联网产业迎来新机遇
国内首个物联网产业基金“中国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日前宣布成立,这预示着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由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无锡新区创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联合发起,专家表示,这将对国内物联网产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链的完善与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物联网市场广阔,可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据权威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将攀升至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
据了解,国内一些颇具前瞻性的实力企业已开始了整合步伐。作为行业排头兵,大唐电信在今年年初就明确提出以“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产业发展方向的市场战略,形成了“微电子”、“软件”、“终端”、“增值”四大产业战略聚焦和协同,并向应用和服务延伸与拓展,构建“大终端+大服务”产业群。目前大唐电信已在RFID(无线射频技术)、新型传感器及传感网的研发、智能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3G终端模块、TD—SCDMA网络终端设备、无线宽带及产业联盟的推动方面均有布局,拥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产品几乎可以覆盖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此次‘中国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将对于整合产业链、形成共同标准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大唐电信来说,作为物联网行业的‘积极实践者’,还将积极加入物联网产业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中来,同时围绕物联网产业,优化组合自身资源,争做物联网产业整合的领军者。”大唐电信董事长兼总裁曹斌如是说。
浙江:美国硅谷——杭州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杭州
据今日早报报道,在4月30日举行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论坛暨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峰会上,“美国硅谷——杭州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落户杭州东部软件园。以下为详细报道。
把超市买来的白菜条型码在电脑前刷一下,屏幕上就显示出是否有农药残留,施用了哪种化肥;家里的老人发烧了,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对话医生,医生马上就能扫描出病人的体温……别以为这样的生活还离我们很远。在4月30日举行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论坛暨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峰会上,专家称,随着物联网技术向产业和服务业渗透,物联网即将来到市民身边。
峰会上,“美国硅谷——杭州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落户杭州东部软件园。
“美国硅谷具有强大的物联网技术力量,美国硅谷物联网产业联盟与杭州首次展开全方面合作,会不断引进物联网最新的技术研发和人才。”杭州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缪承潮介绍,目前,杭州已经涌现了杭州家和智能控制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2所等一批物联网企业,物联网研发和应用条件已经日渐成熟。
与会专家提出,杭州的物联网应用未来将有所突破的行业,应该包括生产、设备、交通、食品等安全保障服务业,以及耗能灯光、锅炉等能源产业。
据了解,去年,杭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占GDP比重达6.5。2011年,杭州电子信息产业主管业务收入将超过22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作者:高丽莎)
广东
粤将利用物联网形成珠三角随时随地随需无线网络
28日,关于广东物联网发展的"智慧广东"计划在广州启动,广东将利用物联网在珠三角基本形成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线网络。
28日,部分省市物联网应用工作交流会暨物联网发展高层论坛在广州举行。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林英在会上表示,广东物联网发展的远景是打造数字广东、智慧城市、知识经济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珠三角基本形成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线网络,智慧广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经济社会运行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据了解,早在2005年物联网就已经在广东开始应用,当年粤港双方把无线射频识别(RFID)推动物流通关便利化纳入粤港合作范畴,而RFID就是物联网基础性技术。近年来,广东尤其是广州在物联网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层面都有所突破,其中RFID已得到很好的发展,在RFID高频标签芯片、RFID天线、RFID读写机具、中间传感器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产品。
物联网也是广东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之一。2008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已将物联网纳入其中,并要求广东率先发展物联网。(记者吴涛)
“智慧广东”勾勒广东物联网产业图谱
到2012年,广东将力争实现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产值超1000亿元、物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值超1000亿元,催生广东物联网产业集群,最终打造“智慧广东”。昨天,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承办的“部分省市物联网应用工作交流会暨物联网发展高层论坛”上,“智慧广东”计划正式启动。
广东目标“五个1000”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介绍,物联网早在5年前就已在广东开始应用。2005年,粤港双方把无线射频识别(RFID)推动物流通关便利化纳入粤港合作范畴。广东尤其是广州在物联网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层面都有所突破,其中,物联网基础性技术RFID已得到很好的发展,在RFID高频标签芯片、RFID天线、RFID读写机具、中间件和传感器网络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产品。
昨天的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英等共同宣布启动“智慧广东”计划。南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广东将力争在2012年实现“五个1000”的目标: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产值超1000亿元;物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发明专利受理和标准超过1000项;机器对机器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000万台。广东计划用5年时间,重点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传统产业、民生三大领域的应用,抢占物联网产业链的高端。
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英表示,“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将每年新增安排20亿元,共100亿元,重点支持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将是其中投入的一个重要领域,广东将重点发展物联网设备制造业等,并推动物联网在物流等行业的广泛应用。
广州:1年1亿物联网专项资金
广州是“智慧广东”计划的试点示范城市。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介绍,目前广州已经集聚物联网企业700多家,去年的产值规模超过200亿元,作为试点示范城市,今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将成为广州展示物联网产品与技术的良好平台。
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吴奇泽介绍,广州700家多家物联网企业主要分布在卫星导航、RFID、传感器三大行业,已经形成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广东省RFID产业(番禺)园区三大产业核心区。广州的目标是迅速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力争到2013年,物联网产值超500亿元。“在推动物联网应用上,主要包括三方面: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电网在内的传统产业升级;包括交通、环保、食品、安全等方面在内的公共管理;包括医护、商务、社区等在内的民生服务。”吴奇泽说。他表示,广州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RFID芯片设计制造、传感器节点设计制造、卫星导航芯片设计制造、智能装备等。
南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作为试点城市,广州计划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物联网发展重大专项资金。
[attach]51947[/attach]
其他地区
两岸物联网企业共同探讨“寻找新大陆”
“手机门票”是上海世博会推出的一项科技服务。参观者只要预先上网或在特定售票点购票,相关信息就能传送存储至手机中。入口处“轻轻一扫”,验票程序轻松完成。
“手机门票”采用的正是被誉为未来信息技术领域“新大陆”的物联网技术。3日,在台北召开的“2010两岸物联网产业趋势研讨会”上,两岸物联网行业人士会聚一堂,探讨合作开拓物联网的未来商机。
福建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表示,不同于互联网仅仅建于电脑和电脑之间的联系,物联网是基于网络基础上的物与物、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它的诞生将掀起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应用正逐步改变人们的商业模式和生活面貌。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将发展物联网作为未来战略之一。
“两岸都错过了前两次信息革命引领潮流的机会,这一次物联网的时代已经到了,在这么好的机会面前,两岸的企业应该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她说。
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杨胜帆表示,大陆近期积极扶持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物联网将成为未来10年最重要的产业趋势。台湾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IC设计领域上都具备研发优势,在零件或装置上的技术已成熟,无线传感网络的中上游厂商也日臻成熟,两岸完全可以在应用方面多多开展合作。
他说,台商还可以把握大陆未来建立RFID协定开发、电子标签标准的机会,参与大陆物联网相关的协定与基础设施,力争成为全球物联网装置的主力出货地。(记者李寒芳向建国)
[attach]51948[/attach]
云计算市场未来3至5年有望进入"爆发增长期"
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软件运营服务大会上,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应用再度成为业界人士研讨焦点。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目前正处在培育和酝酿阶段,而未来3至5年将有望迎来“爆发增长期”。
“云计算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业界知名研究机构计世资讯总经理曲晓东说,云计算的逐步普及将使软件运营服务(SaaS)得到越来越多用户认可。
据计世资讯统计,200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403.5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28%,这其中,软件运营服务(SaaS)市场规模达到354.2亿元,占云计算市场规模的87.8%。
另据业界保守预计,2010年云计算有望再度实现约30%的增长,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
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吸引着越来越多传统软件企业参与“掘金”。从事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的华炎软件公司总经理庄建国告诉记者,他们从2004年就开始转型,业务从以定制软件服务为主转向基于云计算的软件运营服务(SaaS)应用开发。
计世资讯高级分析师曹宇杰分析说,软件运营服务(SaaS)厂商对于云计算有一种先天需要,运用云计算相关技术提供庞大的IT资源,实现成本节约,快速响应等。目前很多软件厂商都开始更多采用云计算相关技术,向云厂商转型。
微软公司平台策略顾问赵立威就透露说,微软的研发人员以及产品正在逐渐向云计算迁移,目前70%的研发人员正从事着与云计算相关工作,“这个比例未来还将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云计算的逐步推广有望为我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福音。业内人士表示,中小企业将是软件运营服务最大目标客户群,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已超过4200万户,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以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建设需求迫切,但往往面临成本过高、投资失败的风险。“SaaS类软件大多提供功能强大的用户自定义功能,能解决不同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同时,其月租型付费模式有助于大幅降低信息化初期建设成本。”庄建国说。
曲晓东表示,随着SaaS生态系统不断完善,产品技术进一步成熟运营服务能力日益强大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在IT应用逐渐深入影响下,用户对于SaaS的认同将与日俱增,SaaS应用也会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