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他人吃一堑,你要长一智
Tess · 2012-08-03 09:22 · 43397 次点击
文/萧秋水
小纯洁很多人喜欢,听到吓人的事情就象受惊的小鹿一样,睁大可爱的眼睛:“纳尼,有这样的事情吗?好恐怖噢……”,或者是:“怎么可能呢?不会吧?我没经历过呢?”涉世未深的人有这样的表情是惹叔们或六六那样的婶们怜爱的,但如果工作很多年,还要做出这样的表情,那就有点吓人了。
很多人评价一个事情的标准是自己有没有经历过,关键是,谁会在这一辈子经历所有你看过听过的事啊?人的一生长度有限,如果一定要自己遇到了才会吸取经验,那要真被人吃了,也不是太冤——本来,要是做好防范,未必就会发生惨剧。
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有正常人,也有变态的人,变态的人不会在脸上写着变态,他们在表面上甚至比正常人还要有吸引力,想想也是:正常人天天要考虑着生活压力啊什么的,变态的人目标往往很明确,相对正常人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锁定目标。另外正常人和变态人的分野也不好说,在极端环境下,正常人也可能变成变态人,有时候,变态人被塑造成了正常人,在信息量不充足的情况下,根本看不清事实。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人们再去分析,会发现很多蛛丝马迹,但在事情发生前,可能没有多少人去注意到,但事后的分析的价值,其实更多在于预防未来发生的类似事件。加拿大变态杀手,看上去是遥远的故事,但是并不能确保,在身边就潜伏着这样的人,只等着合适的时机下手。即使性质不这样恶劣,很多不幸事件也都经常发生,每个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有原因,探知这个原因,吸取其中的教训,也就可以成为避险之策。
标题用“他人吃一堑,你要长一智”并没有幸灾乐祸,盼着别人出事的意思,而是,既然出事是个客观事实,为什么不从里面吸取教训?
插一句话:通常,男性喜欢对女性说:太理性的女人不可爱。在一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里,女性所以往往掩盖自己的理性,或者根本不朝理性发展。理性的人不好欺骗,更不要说控制。但独立的人通常理性。不是说感性不重要,而是在理性和感性中掌握好平衡点。
回归正题。很多耸人听闻的事件,未必是真,或者背后有深层的不为人知的原因,但普通人不是侦探,通常不会了解太深,因此也就易于迷于表相。人被情绪主宰的时候,也容易失去理性分析能力,很多事件起于冲动、恶化于冲动,也是如此。
很多年前的一段时间,我强迫自己多看社会新闻、法制日报,来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学习心存善良但是也要避免陷阱,当一个人见多识广,很多小伎俩就容易识破,而且由于做足了防范措施,也不容易踏进陷阱。据说小偷和抢劫者在路上,也是挑人下手的,警觉的神情和强壮的身躯,本身就是防偷屏障。
当然,听过的事情可能还不够,书籍和电影电视,其实也是提升阅历的好办法。不过可惜,似乎很多人把影视当娱乐了,会跟着哭跟着笑,但未必懂得吸取里面的有益养分——除了《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等有限的几部。
有些人看书、影、视,看到匪夷所思的章节或情节,就会安慰自己说:这不过是小说,不过是编出来的,不可信不可信,不可怕不可怕。
但事实上,现实远比小说或影视更匪夷所思,所以很多作家或编剧都说现实已经变得越来越象大戏,书都不好写了,戏也不好编了。
并不排除有些人是看了电影后有样学样,但是通常来说,如果是学,也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循,为什么会有些人进入了陷阱?
欠缺社会经验和必要的警觉,本身就是一种危险。
我以前有较充足的时间,喜欢看香港长剧,比如《大时代》、《火玫瑰》、《义不容情》、《我本善良》等,看完一部剧,仿佛经历一场人生,所以有时候觉得,虽然自己很年轻,但是已经沧桑了,我也不回避恐怖片,并非喜欢,而是希望从中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记得曾经一个人看完两部《杀死比尔》,虽然的确不愿意再看一遍,但是对自己心灵的耐受度还算是有益的。
我看《太平杂说》,了解到太平天国的另一面,看《墓碑》,那样恐怖的事实,超乎人的想象,看《huanghuo》和《盛世》等,未来的模样未必是我们想象的美好,看《三体》,把眼光投射到外太空,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爱也可能是毁灭人类的力量。
人活在世上,正面的反面的东西,都需要面对,因为反面的事物,不是你不去找它它就不来找你。温室里的花朵,永远无法抗击风雨,但人这一生,贯穿人生的始终,有多少人能够帮你挡风遮雨?或者为什么不是反过来,你能帮多少人挡风遮雨?
加拿大林俊案的视频,我没有看,这个实在太惊悚,我不是怕自己的承受能力,而是觉得没有必要,文字资料我阅读了较多,我个人也欠缺和非正常人类打交道的经验,遇到过,立刻避开(这是很自私的行为,但是的确,相比可能的伤害,避之大吉),做为一个知识管理者,我有案例分析的习惯,我的经验很多并非来自于亲身经历,而是听说的、看书或者影视积累而得,但它们凝聚成的技能,有效地保护了我,所以我深信这个力量。
要真正拥有玫瑰色的人生,必须是以强硬的技术实力作为保障,这既包括了不步入陷阱的能力,也包括了从陷阱中脱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