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浅谈--企业如何进行测量管理体系现场管理

  Tess ·  2012-08-04 07:04  ·  63559 次点击
测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浅谈
-----谈企业如何进行测量管理体系现场管理
唐伟群(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随着创品牌企业的不断增加和千家节能降耗企业的确立,许多企业正在积极筹备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测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对企业的计量工作无论是从完善计量检测能力方面还是从提高计量管理层次方面来说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就是对由于测量设备的失准和测量过程的失控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进行防范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测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重在对企业提供的见证件进行审核。笔者在参与部分企业的测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比较有共性或有代表性的问题和现象,结合本人对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的理解以及对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做了一些分析,旨在抛砖引玉,提醒各位同行商榷。
一、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范围在测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过程中发现,某些企业列出的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一览表上只反映了产品制造和质量检验范围内的测量过程,而未将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测量过程列入高度控制。例如某企业的一些客户曾对该企业产品出厂的重量称重结果多次提出疑问,给该企业在财务结帐时带来不少麻烦。该企业的一把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责令供应科马上配备满足计量要求的台秤,并要求检验科按周期请市计量检测所对该台秤进行检定,还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和记录每次的称量,以避免不必要的计量纠纷。但该企业在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时却未将此测量过程列入高度控制的范围。殊不知此测量过程属经营管理范围,起着控制和防范不准确的测量结果将会给企业带来声誉和利润的负面影响,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再如某机械制造厂生产过程中所用的专用校对塞规是自制的,精度要求到微米级,且专用校对塞规的检测是用高精度的三坐标测量仪进行的。该企业在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时只将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和质量检验过程中的检测列入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却未将专用校对塞规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和质量检验过程中的检测列入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试想:如果专用校对塞规的检测结果有误,那用该专用校对塞规检测的产品质量如何得以保证?也就是说,该产品的检测结果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作为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企业就应该将专用校对塞规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和质量检验过程中的检测列入高度控制的范围以确保产品的检测结果准确无误。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以下简称ISO10012)的7.2.2测量过程设计中的“指南”已说明“高度的测量过程控制对那些包含有关键性的复杂的测量系统,对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以及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来说是合适的”。即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产品制造和质量检验范围,而应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管理以及产品制造前的准备工作等方面的测量过程。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举例的称重过程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大,只有一台称用于经营管理,且能列入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数量也只有几个,则有必要将此列入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涉及的称重过程有多个,且操作简单、量值稳定,企业则可根据其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来决定是否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列入需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只有对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所涉及到的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过程进行高度控制,在需要进行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的数量上和可操作性方面进行平衡,才能实现企业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以达到防范测量风险的真正目的。
二、溯源性以及测量过程现场实现记录和测量设备校准记录的信息量在对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现场记录进行审核时发现,某些企业的测量过程实现记录只填写了测量数据的来源即所用测量设备的名称,而未填写该测量设备的编号,而每台同类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不完全相同,使之无法对该测量过程结果进行量值溯源性的追溯。ISO10012的7.2.4条款明确要求测量过程的记录应包括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测量过程内容应包括: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的目的就是需要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数据,并确保其测量结果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因此作为建立了测量管理体系的企业应加强测量过程实现记录的管理,在设计测量过程实现记录表格时就应考虑量值溯源性的追溯要求,记录时就应该按照表格填写,不可漏记,以便在对测量结果进行追溯和对量值进行溯源时有据可依。在对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记录进行现场审核时发现,某些企业的计量确认记录比较简单,信息量较少。记录上未填写检定/校准时所用测量标准的名称、编号、证书号及有效期,且未经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使之无法对该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进行量值溯源性的追溯。根据ISO10012的7.1.4条款要求,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需要时计量确认记录应包含以下信息:设备制造者的表述和唯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计量确认结果;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程序的标识;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准定度;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改等;使用限制;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的人员标识;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只有按照上述要求进行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该记录才能起到见证性(测量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证明)、再现性(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再现原来的测量结果)、追溯性(出了问题可通过记录查明原因和责任者)的作用。溯源性是计量工作最本质的要求。ISO10012的7.3.2条款专门对溯源性提出了要求。指出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而测量结果的溯源性只有通过测量和校准记录来体现。如果可能的话,每次测量或校准的记录都应包含足够的信息。这里所谓足够信息的含义是指: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在接近原来的情况下复现测量或校准活动并识别出产生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使测量结果通过不间断的校准链或比较链与相应测量的SI单位基准相连接,以建立测量标准和测量仪器对SI的溯源性。
三、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上发现的问题在审核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时,需审核“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在审核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由于所选择的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不能满足所用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因此在提交的“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上就反映了出来。如某企业在“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上关于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栏目中填写的被测量(温度)的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为±10℃,而在“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上关于测量过程要素控制状况栏目中填写的测量设备(电子电位差计和热电偶)的准确度等级/误差分别为±6℃和±8℃。显而易见,该测量过程选用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不能满足其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即性能特性。用ISO10012的7.2.2条款来权衡的话,要求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所选用的测量设备的允许误差为测量过程的允许误差的1/6至1/10。
四、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控制图在对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所用的监视方法进行审核时,被审核方往往将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检测或检验时所做的控制图提供给我们。在此有必要提醒的是:我们需要审核的是测量过程控制图。控制图是过程质量的一种记录图形,它能判断连续的过程中是否有异常,并提供异常因素存在的信息,以便于查明异常原因并采取措施,使过程保持在正常状态中。在“测量过程控制检查表”上,关于测量过程要素控制状况栏目中的监视方法一栏中已用括号注明:(如,用核查标准监视)。戴润生同志在《测量管理体系标准释义和实践》一文中关于描述控制图的章节中已表明:虽然测量过程统计控制的控制图与生产过程统计控制的控制图的原理是相同的,但是生产过程的控制图是建立在测量过程本身是可靠的基础上,而测量过程的控制图是要验证测量过程本身是否可靠,因此需要通过对稳定的核查标准的测量来获得。如在超声波探伤检验中,因超声波探伤仪随仪器配带有超声波探伤试块,则用超声波探伤试块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测量过程控制则很实用。比如我公司超声波探伤人员每天在使用仪器对产品进行超探检验前都用随仪器携带的超声波探伤试块对探伤仪进行核查,以便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所有监视方法中,测量过程控制图是一种最能及时发现问题的好措施,只要情况合适,且经济上合算,就可以采取这种监视方法。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测量过程监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观察、巡视、比对、试用、检验、验证和评审等,这些方法都可提供见证件来证明监视的实施。至于采用哪种方法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企业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既实用又有效的方法。如在高度控制的产品检验过程中,如果其作为核查标准的产品性能不稳定,则不便使用测量过程控制图的方法进行控制,可使用比对、试用或检验的方法进行控制。
五、测量设备校准后的验证在审核中发现很多企业都是将本企业的最高测量标准器及本单位无法开展检定/校准的测量设备外送具备资质的计量机构检定/校准,并按取回的检定证书和校准证书转发合格标识。我们知道:具备资质的计量机构对企业所送检的测量设备开具了检定证书,则说明此证书所写编号的测量设备符合有关检定规程的要求,企业可以按检定证书给该编号的测量设备转发合格标识。但对于校准证书所写编号的测量设备,企业则需进行计量验证后才能决定是否转发合格标识或其它标识。当然开具校准证书的原因有多种,因为具备资质的计量机构虽然经过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以下简称ISO/IEC17025)的认证,但是如果该机构不完全具备某些企业所送检测量设备相应检定规程所规定的全部项目的检定能力,或未建立某些企业所送检测量设备的计量标准,则具备资质的计量机构就会对企业所送检的测量设备只能开具校准证书。有的则是因为某些企业所送检测量设备的示值误差或其它计量性能超出相应检定规程所规定的允许范围和要求,则具备企业资质的计量机构也是开具校准证书,注明实际示值或实际示值误差,以供送检企业自行判断(即验证)所送检的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计量要求,并决定是否转发合格证继续使用或降级使用或维修或报废。还有的则是因为近几年国家颁布了一些非强检的测量设备校准规范来替代原来的检定规程,在这种情况下,具备企业资质的计量机构也是对企业所送检的测量设备开具校准证书。另外,某些具备企业资质的计量机构虽然经过ISO17025的认证,但却未经过JJF1069-2007《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的认证,所以对企业所送检的测量设备只能开具校准证书。所以这些企业的计量人员应将校准证书上的测量结果(即测量范围、灵敏度、尤其是示值误差)等计量性能与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如果其计量特性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则验证通过,可以给校准证书注明编号的测量设备转发合格标识。如果其计量特性不能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则验证无法通过,需对该测量设备进行调修后再校准,直至其计量特性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方能转发合格标识。如果多次调修后再校准其计量特性还是无法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则应对该测量设备进行降级处理或报废处理。六、测量记录检索在测量管理体系现场审核时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的测量设备上的合格证的编号就是测量设备的出厂编号。当我们记下这些编号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计量确认记录时,有关人员需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该记录,而且该记录不是唯一的。因为测量设备制造厂家的出厂编号不是唯一的。花很长时间才找到该记录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计量记录的存档无规律可寻。按照ISO10012的6.2.3条款要求,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如果保存的记录不便于检索,则保存记录的意义就不大。如果对企业的测量设备统一进行企业内部有规律的管理编号,并且每个管理编号又是唯一性的,相当于公民的身份证编号,记录存放时按编号顺序存档,或对存放的记录进行有规律的统一编号,而且该记录的编号应该与测量设备的编号能一一对应,对记录进行检索就便捷了。
七、实现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见证件在审核实现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时我们发现:某企业制定的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之一是“产品出厂重量检测率100%”。但该企业却未能提供统计此质量目标的原始资料。据其有关人员解释的原因是:产品出厂重量的检测工作职能不在计量部门而在运输部门。我们提出到运输部门查看此质量目标的原始资料,但该企业的有关人员却说,路途较远,时间上已来不及。在此我们想说明的是: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是针对整个企业的范围,其工作量并不仅仅局限在计量部门。只不过计量部门的工作量较大,专业比较对口而已。作为接受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企业应该在接受正式审核前,根据审核组的审核计划事先合理安排审核地点和时间,配合审核组的工作,共同完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任务。
【参考文献】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解释》戴润生编著的《测量管理体系标准释义和实践》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编著的《现代企业计量工作指导手册》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