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的4年本科_轉載
HUNG · 2007-11-20 18:41 · 54063 次点击
首先声明,我是湖北人,所毕业的高中在省前八之外,我是2003年入的大学
我有三个同学:
A:出自实验班,一直成绩优异,家境还算不错,并且家庭生活也很幸福,参加过各种竞赛,最后也还算如愿地考上了华科
B:出自普通班,家里非常贫穷,并且整个高中三年性格极端懦弱,但总会尽力地去同出身实验班的人打交道,于是总被A和其同学以各种方式侮辱人格,而那时的B则不敢做出任何反抗。最后也考上了北京的某一本学校,那所学校弱于北京理工,应该和北京工业大学处于一个级别。
C:出自普通班,父亲40年代末就上了大学,文革时又受了不公正待遇,因此思维方式和性格与周围的邻居差别很大,直到现在他们家在那个居住区都被称为“怪物一家”,后来C也果真秉承家风,高中时得罪了我们班的几乎所有人,因为他如果决定干什么事情,几乎是不会考虑周围任何人所做出的道德方面的评价的,应该说,很像那个织田信长。后来高考也很糗,去了某省的某二本大学的会计专业。
进了大学后,三人的想法当然也都不一样
A:我要享受全面而幸福的大学生活
B:我要为家里省钱
C:既然已经如此了,那我要找到好工作,这么烂的学校应该也不会教我什么东西,我就自己学英语吧。
第一年:
A:参加了很多社团,而且认识了很多情况和他类似的无忧无虑的同学,并且所学的课程也都很新奇而有趣,但确实要求也很高。于是大一一年便在轻松而紧张的气氛中度过了。并且同其他的高中同学一交流,发现自己学到的明显比别人深,非常高兴。
B:虽然周围很多人都买了手机,但为了省钱,他没有买;而干瘪的钱包使他对任何活动都有一种天然的戒心,于是他继续着高中的那种简单的生活了。
C:开始学英语,正如上文所说的,就如同织田信长那样,所有他身边的同学,对他来说,更像是校园设备的一部分,而不是可以轻松交流的同类。而确实如他所想象,学校的课程很垃圾,而多余的时间里也没有什么朋友会与他来往,于是他开始一点点地学英语。而高中的同学们都视此人为变态,所以也很快没有任何来往了。
第二年:
A:但不管怎么学,自己的成绩仍然是一般人的水平,远不像高中那种感觉了。而且除了学习外,似乎还有更多更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电脑,比如网络,比如爱情。
B:周围的人都在享受着至少是比高中丰富的生活,而他没有,仍然继续着高中的状态。暑假他也是不会回家的,宁可去中关村打点零工。但回报也是有的,正如一个老师说的:“如果你以高中的状态来对付大学里的课程学习,那么你可以闭着眼睛去考试。”事实确实如此,很快他便爬到了系的前三。很多人买了电脑,他买不起,但如果加入团委,那么就有电脑可以用了,于是他加入了团委。他仍然没有买手机。
而且正如那句话“自卑与自负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在周围同学对他的惊叹中,他的性格发生了180度的逆转。以下是他同我的一次对话(其实应该是毕业后两年中的第一次对话):
“XX,听说你们清华的XX系还算不错吧,我到时候就考这里算了吧,记得到时候给我准备复习资料!”
C:仍然在学英语,没事的时候就去当家教,最后找到了一家很奇怪的公司,里面都是些喜欢四处漂泊的老外。他们只是想到中国来玩一下,于是成立了这个公司,提供的服务是给小孩子们教自己的母语。他在其中搞到了一个跑腿的活,算是作为一个法国女士的副手。后来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东西。
正如信长那样,他很自信,首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英语竞赛,当然轻松出线。于是接下来是本市的,本省的,最后市全国的英语竞赛。他的行为逐渐引起了校领导层的注意,为了能够让这所名气本来就很微弱的学校更闪光一点,领导们给了他英语教师的待遇:外出参加竞赛,则食宿报销。甚至学校领导主动地帮他联系这些无聊的比赛。
第三年:
A:连QQ的签名档也换成了自己在wow中的帐号,每天就这样活着,像众多国家重点工科学校的平凡的男生一样...
B:已经找我要了几次各个系的资料了,满口便向我炫耀着他在自己大学的丰功伟绩:一直没有买手机,没有买电脑,没有找女朋友,暑假从不回家,但在团委中已经成了老人,每个月几乎可以固定地贪污到300元左右。并且只要见我一次,便说我一定要考到你现在的这个系里来!
但最后情况又有变化了,他所在的大学的领导很聪明,他们也知道,真正的强人留在学校里,或者让他们去考研,实在是浪费。这些领导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很多的交换生名额,仅仅是B所在的那个系,虽然只有100人不到,但在大三下学期,便有8个以上的人将于大四到外国去交流了。
B也在其中,仍然是按他的“成本最低”的原则,他选择了去日本。最后当与他同去的人都报班学日语时,他仍然按自己的方式,借了一些书,每天等那些人从班里回来时,便缠着他们问。
C:仍然是为了找工作,为了拿证,他考了个GRE,然后又考了个T,前者的分很低,只有450+800,后者在610左右。但在一个CET6持有率小于10%的地方,他可以说是英语之神了。后来大四时他到内蒙古来参赛,顺便在北京停留了一下,并在我的寝室住了几天。当他看见清华经管气派的大楼,和北大的各种别致的建筑后,充满了羡慕。中途常与我讲起他的英语水平,但说实在的,任取一个清华的工科男生应该有60%以上的几率比他掌握着更好的英语。
第四年(精彩!):
A:他们系的推研率有80%以上,几乎所有人都留在了学校,并继续过着那种悠闲的生活。
B:他终于到了日本,一切都在校领导的计划中:他,和他一起来的那几个人很快地在交换到的那所学校中申请到了研究生名额。当然代价是得打很多工。
硬币终于完全翻过来了,以下是最近的msn记录:
B:唉,其实我也是能够留在这里的。
B:但每天都要打工,我在这里得做出点让大家感到惊奇得东西,我需要时间!
B:这样一想,我比以前弱多了啊,竟然只有这么低的追求!
我:(一番恭维后)你所追求的东西,仍然比很多人都高啊。
B:哈哈,你说得还算不错。但在这里读三年我就要走,没有挑战啊,我要去欧洲,去瑞士!
B:你们清华的xx系做的算是什么烂研究!也不同我的导师来比一比!
C:这个人,似乎是不会被左右的人所影响的。拿着一份连中国的一类大学的导师也懒得看的古怪的简历(上面有10项英语竞赛的奖,从学校的一直到英语辅导报办的,10项奖学金,但全是那所二本学校发的,而他的会计专业在全国排200+,GRE则只有450+800),便去申请出国了。
后果可想而之,无论是新加坡,香港,还是美国,那里的导师都是瞬间给他发来了一封拒信(这时我也才意识到,为什么我另一所一本学校的同学GRE考了470+800,便觉得如同世界末日一样)。
于是他开始找工作,但从这时开始,正如桶狭间之战前夕的信长,命运之神开始微笑了。他轻松地pk掉了200个连CET6都没有拿的竞争对手,就在春节前,他被本市的中国银行总部聘用了。
本来,对于正常人来说,故事就应该结束了,但在2007年3月的一天,C在GTer论坛上看见有几个华科的人在争论一件事,原来是关于西班牙的UPF大学的名额问题。因为几个人都想去那里,但名额只有一个,但又都是同学,所以只好通过协商解决。C立刻心生一计,从这些人口中套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于是他也偷偷地发出了最后一份申请。
于是仍然是在3月,当UPF大学的一位老太太拆开一个申请者的信封时,她所看见的是厚得可怕的20多份获奖证书,都印着她这辈子可能都难以读懂的方块字。直觉告诉她,或许这封申请来自一个东方的天才,于是C拿到了那所学校的全奖。
以下还是向大家介绍一下UPF的那个专业:至少西方国家能够去那里的多半是耶鲁和伦敦经济学院毕业的本科生,而其中的导师里有10个据说得过诺贝尔,而学生人数只有30人。
但最后对这3个人做一下比较:
A:虽然这4年下来,他学到的知识是最牢固的,也是最适合搞研究的,但...
B:虽然他在那所学校里能够总拿前三,但实际上在他去日本前,他所掌握的东西。也很难与华科这个级别的学校的一般学生相比,包括A。
C:他在我这里住过很多次,这个人的实力确实很差...真的很差,如果是在国内的话,无论推研,求职,可能看贴的诸位应该都可以把他轻松pk的。
但B去了日本,手把手地带着他学新东西的人,就是他的导师,这个领域的前几人。而A则成为了他老板的众多廉价工人中的一员,开始了3年的新生活。
而C,将来等待他的是什么,恐怕就不用我说了,耶鲁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的毕业生,其实力是绝对不容低估的。总觉得这个故事很像金庸先生的小说...一个混迹在武林高手中的平常人(他高数基本上没有学,而在那边要学的可是金融啊!)
所得出得结论:
(1)局部最优,不等于全局最优;
(2)塞翁失马...
(3)信心比实力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