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校准”的新定义

  昨日之星 ·  2012-09-06 02:41  ·  56005 次点击
JJF1001-2011给术语“校准”下了一个新定义:
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组操作。其第一步是在规定条件下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则是用此信息确定从示值与所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这里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测量不确定度。
而JJF1001-1998下的定义是: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新定义把旧定义做了很大改动,最大的改动是分成了“两步”。仔细分析新旧定义的异同,我们会发现似乎新定义的第一步除了表达更简练了以外,其实就是旧定义的内容。那么新定义的第二步又是在说什么呢?
新定义还给出了三个注,它们分别是:
1.校准可以用文字说明、校准函数、校准图、校准曲线或校准表格的形式表示。某些情况下,可以包含示值的具有测量不确定度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2.校准不应与测量系统的调整(常错误称作的“自校准”)相混淆,也不应与校准的验证相混淆。
3.通常,只把上述定义中的第一步认为是校准。
注3充分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即新定义中的第一步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校准”,也就是旧定义的内容。
注2则是告诉我们,日常用测量设备配备的调零装置和所谓的“自校装置”进行的所谓“自校”与术语“校准”毫不相干,不属于“校准”活动。
注1则是告诉我们校准结果的表达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用文字说明、校准函数、校准图、校准曲线或校准表格任一种方法给出校准结果都可以,必要时还可以给出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给出修正值或修正因子时同时还要给出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的不确定度。
可是,第二步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把定义的描述和三个注结合在一起分析:
校准就是一组操作。这组操作分成两步,第一步是“在规定条件下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校准”,就是老定义所说的“赋值”,这一步也就是“校准”的核心了。
那么第二步“用此信息确定从示值与所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又是什么意思呢?“此信息”应该是第一步得到的信息,“示值”应该是被校准测量设备的示值。关键是“所获得的测量结果”指的是什么?被校测量设备的示值及其与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之间的关系就是第一步得到的信息,属于校准结果,显然第二步所说的“测量结果”就不应该指再指第一步得到的“信息”了,否则也就用不着提第二步了。没有说清楚“所获得的测量结果”是什么,显然这是新校准定义的一大纰漏,这给术语使用者留出了不同的遐想空间。很多人量友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第二步是使用该被校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测量被测对象去获得测量结果。
其实新定义就是说了确定两组关系,第一步确定被校测量设备示值与计量标准值之间的关系,这叫做“”赋值“,解决被校值大小的问题。第二步确定被校测量设备示值与校准结果之间的关系,解决校准结果可信度大小的问题。最后一句话“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测量不确定度”,其中“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具有测量不确定度”是指计量标准给校准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相应示值具有测量不确定度”是指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校准应该给出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包含有计量标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归纳起来,第一步确定的计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被校测量设备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是用校准数据来描述,第二步确定的“关系”就是用第一步所得校准数据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描述,就是要确定校准数据的不确定度。第一步和第二步合起来即可得到校准的定义,这就是:获得校准数据并给出校准数据的测量不确定度,这一组操作称为“校准”。用中国话简而言之就是,“校准”是由两个操作步骤组成的一组操作,第一步给测量设备“赋值”,第二步确定所赋之值的“不确定度”。

1 条回复

hblgs2004  2012-09-07 17:47
真没仔细理解,感觉颇深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