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标准与测绘标准化

  仪器信息网 ·  2012-11-01 10:51  ·  34313 次点击
摘要根据标准化工作的内涵,结合测绘行业的具体情况,分析测绘标准与测绘标准化各自应承担的任务和需考虑的事项,明确整个测绘标准化工作的含义,以利于统一认识,使该项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词测绘标准测绘标准化
国家对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视,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相关标准化工作,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体标准化工作(国外称为“标准化体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测绘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谈一些看法,仅供有关人员和同仁们参考。
1测绘标准
按照标准的定义,可以明确理解为:标准是针对某一项工序、某一项技术、某一项特定的内容而制定出的共同遵循的条款。测绘标准也就是某一测绘工序的条款,而且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守。比如《1:5001:10001:2000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就是针对这3种比例尺、采用航测成图方法时其外业工序必须遵照执行的条款;而《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则是针对这3种比例尺地形图成图过程所采用的图形符号,但不能将其他比例尺地形图成图过程都用这3种比例尺的“规范”、“图式”来替代。显而易见,测绘标准是针对性很强的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含义,规范、规程、规定、图式均是标准的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测绘生产中出现交换格式、记录格式、分类编码、制作通则、数据字典等,也成为测绘标准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何种形式,均是某一特定内容的标准,不可能出现混用情况。如果该项标准的特定内容是独立的,与其他互不牵连、不需要协调的话,那么该标准只要满足本身要求,自成一体,则可以认为该标准已制定完成;但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许多标准之间是互相牵连的,必须协商、形成体系,这既是标准制定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标准化工作需要顾及到的问题。举一简单例子,地形图图式有各种相应比例尺的图式,从1:500至1:100万的地形图各种版本图式目前有6本,由于比例尺不同,图形符号大小、规格、尺寸、内容都有区别,因此需充分考虑上下比例尺的衔接,使地形图图式在各种比例尺中形成系列,便于使用和读图。这就决定了在制定某种地形图图式标准时,必须做好调研分析、符号设计工作,要顾及全局;而不能随心所欲、各自为政、强调自我。
以前的测绘标准制定是由主管部门根据制定内容召集各方有关人员临时组成编写组,经过集中讨论编写,形成文本,印发各单位贯彻执行。自从成立测绘标准化研究所以后,改变以往做法,组建一支具有较强实力的测绘标准化研究队伍,在全国测绘行业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使我国测绘标准的研究与编写工作逐步走上轨道,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年度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测绘管理工作的进步。
从全国测绘行业来分析,在标准分类中测绘标准只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前未有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各单位的技术设计均在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测区的具体情况而确立。对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都有严格的运作管理程序,每项测绘标准都遵循这些程序。主要包括下列5个方面:
1)根据年度计划,确定课题任务,组成课题组,撰写课题任务书,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指标、要求、各项经费预算,课题人员分工,进度安排等。对于某些有特殊要求的课题,则事先需要与有关方面商讨编写基本原则。
2)资料收集,开展调研,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有目的地征求意见,写出调研报告。
3)在调研基础上拟定编写大纲。通常编写大纲中已对主要技术指标做出明确规定,对大纲征求意见,必要时应召集大纲讨论会,集思广益。将修改后的编写大纲上报主管部门审批,经审批后的大纲就是标准正文的主要依据。
4)编写标准正文初稿。对于某些课题还需进行必要的生产试验,攻破难点,寻找结论。完成初稿后以《征求意见稿》形式发往有关单位和专家征求意见,同时要提供“编制说明”及附件,一般在2个月之内完成征求意见工作,然后对该稿进行修改。有些课题由于各种原因,在征求意见后反馈意见过多,或者意见明显不一致,则需要修改后再次发出征求意见,以求得原则问题基本一致。将修改后的文本作为《送审稿》提供给审查会进行审查,或经主管上级同意采用函审形式进行审查。提供给审查会的资料除标准文本外,还需编写说明及附件、意见汇总处理表。对参加审查会的代表也有明确规定,需有生产、科研、使用以及大专院校等方面的代表参加。审查会必须对送审稿做出审查结论。
5)已通过审查的测绘标准,课题组需将大家的意见逐条进行归类、汇总、修改,完成后作为《报批稿》上报主管部门,经最后的审批、编号、公布,然后交付印刷,出版发行。
至此,某项测绘技术标准制定全工序圆满完成。可见,测绘标准的制定是按一定程序执行的,具有严肃性和可信性。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已承担各测绘专业的标准制修订共计188项(计至2000年底),无论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测绘局标准,均按上述程序运作。
对于某项具体的技术指标的确定,均需遵循的2个原则是:理论依据和实践可能,也就是说具有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方面的阐述在许多文章中都有介绍。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测绘技术指标的确定除上述原则外,还顾及到许多综合因素,有些指标是进行压缩,其原因是由于技术方法的改进,仪器设备精度的提高,使得测量误差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控制,用相应的误差计算公式进行技术指标的推算结果,可能被放得很宽,这就会将测量中的粗差带进成果之中而难以被发现,所以必须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压缩。比如我们在推算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时,将会出现达到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的总长,在生产的过程中不可能也不需要达到这样长的导线,而且过长的导线其人为粗差很难被发现。1:5万航外5秒级光电测距导线(最弱点位中误差规定为1m),当平均边长3km时,导线边数达31条,全长可达93km,相对闭合差为1/11773;当平均边长5km时,边数为21条,全长达105km,相对闭合差可达1/14039,但在规范中列出的指标不是上述这些数据。一方面生产情况复杂,结论上留有余地;另一方面考虑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国家等级点的密度,故最终列入的指标是经过合理压缩的结果。
上述某项测绘标准的制定过程,是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管理规定执行,明确了其针对某一具体内容所应完成的任务。当然,还有对相应标准的编写格式、注意事项、计量单位的表示等等,标准化工作导则中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此不再细述。
2测绘标准化
按照标准化的定义,应该理解标准化是某一领域或某一范围所有标准的综合。其“综合”的含义就是标准制定、标准等级、标准协调、标准性质、标准体系、标准宣贯、标准时效、标准咨询等,而且还应包括标准跟踪、意见反馈、并密切注意收集国内外标准信息,这就是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测绘标准化工作也应包含上述内容。
首先解决立题。对于测绘标准,立题应注意到前后延续连贯,根据轻重缓急和经费支持等因素确定,需要制定什么标准,目的何在,是为解决测绘生产中哪一技术工序的统一,明确任务方向,相应技术关键和技术指标的研究,与已有标准的关系,理论依据和实际需求,最后的任务落实。
标准等级的确定。根据标准管理规定,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制定行业标准。测绘标准基本上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在传统测绘技术上,大部分确定为国家标准,少数带有较强专题性质的标准列入行业标准之中。90年代中期,由于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需要许多技术标准,但由于时间较短,技术并未成熟,而且应用的软件还在不断更新完善之中,为了尽量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无法统一的局面,往往是先以暂行规定出现,然后进行补充修改,以行业标准定级,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再进行修改补充后以国家标准定级。
根据标准管理规定,对于国家标准需确定其标准类别性质,分为8种:基础、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产品、方法、管理技术和其他。测绘标准分类中,除安全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外,其他都有相应的标准分类。
标准协调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前面已述,对于某一项独立技术标准来说,可以不顾及与其他标准的协调问题,只要求对此项技术统一就行;但事情往往并非如此简单,许多标准之间是互相牵连的,测绘标准尤其如此。举一例,对地形图符号的编码,由于计算机制图,现有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符号都需编码,而且还有原来的基础编码,由于比例尺的不同,作为基础骨架的参照点也不相同,有的用水系作骨架,有的用道路、有的用居民地等等,而且繁简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在编码时会出现矛盾,这就要求事先协调好,不能强调自我、各自为政,必须互相兼容。这些问题虽然难度大,但必须解决,否则生产上将出现无法统一的局面。
为了做好协调工作,应考虑整个测绘标准体系的建立。测绘标准体系是测绘标准化工作的关键,它将使整个测绘标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临时决定随心所欲。一旦形成整体,就有时间和空间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轻重缓急方面作到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能系统地顾及到标准之间的协调与兼容,尽量减少矛盾。很明显,测绘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运作,在管理上是一项较繁杂的工作,需要统一考虑、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在传统测绘技术上,从大地控制到测制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直至地图制印出版,已有一整套较成熟的技术标准体系,使得测绘生产工艺全过程得到全面技术保证。从9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使测绘手段和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测绘正替代过去传统测绘生产,这就需要尽快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建立新的测绘技术标准体系。又因为3S技术的应用,使得大地、航测、制图分工越来越不明显,互相都有渗透,故在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中也将改变过去的划分办法,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新技术新工艺的测绘标准体系。同时应注意到,测绘标准体系在总框架之下,应建立各项专业性较强的分体系,例如地籍标准系列、房产测绘标准系列、海洋测绘标准系列等,这些工作虽然都属于测绘工作,但其专业性质突出,应用范围很广。再如地籍,其包含内容应是地籍管理与地籍测量,两者是不可分的,从80年代开始就想建立地籍,并已进行地籍测绘,但如何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地籍标准体系尚未充分考虑过,特别是从法规的形式上建立起地籍测绘与地籍管理的有机联系,目前相差甚远。
标准时效是标准化管理工作应注意到的问题。90年代前,由于传统测绘技术运用几十年了,一本规范使用很长时间;90年代后,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日新月异,相应的技术标准也应及时得到修改更新。标准时效目的在于使标准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落后的技术标准是无法指导生产的。我国的国家标准规定更新周期为3~5年,但实际上测绘的国家标准进行更新的时间要长得多。当然这有许多因素制约所造成,从测绘标准化工作的整体安排上,应注意到相应标准的时效性。
测绘标准的宣传、贯彻、咨询必须落到实处,这是测绘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于生产手段各异,方法很多,最终要达到统一技术标准,就需要了解掌握所制定技术标准的内涵,以便生产的统筹安排。在测绘标准制定发布后应及时开展宣传、贯彻执行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培训,针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讨论,更利于标准的贯彻落实和推广,扩大影响面。比如,原外业控制测量的发展次数,规范中都规定从大地点起可发展3次,以往多次电话、来函询问:我们不需要发展这么多次,能否把边长或总长放宽些?实际上这种问题如果能做好宣传贯彻,生产管理人员就能很好处理。
除上所述,测绘标准化工作还需开展经常性的标准跟踪服务,听取生产中的反馈意见。虽然在许多测绘技术标准的总则中都有一条规定:“在能够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亦可采用规范以外的其他方法。”这对于规范制定后出现的新方法是有作用的,但对于已普遍应用的技术而规范中又不明的,应该是规范本身就有明显缺憾,需要及时处理,又因为标准具有时效性,不可能进行随时修改,这就要求能有一种反馈意见的收集措施,以便今后进行修订。
此外,测绘标准化工作还应有一项任务,就是密切关注国内外测绘科技动态和相关标准的信息。测绘科技发展必将引发技术方法的创新,相应新的技术标准亦将应运而生,才能达到及时指导生产的目的,可见,测绘技术标准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成分。此项工作近几年已加大力度,收到较好效果,使测绘标准既能适应我国的国情,又能考虑到与国际接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测绘标准化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各方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必须有长远计划和短期安排,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它是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工作,需得到经费的支持,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3结语
从事测绘标准化工作多年,总想回顾一下,搞清楚我们干此项工作是为了什么、我们已在干什么、我们应该干什么。从“标准化法”分析标准与标准化关系,又从测绘生产管理角度来分析测绘标准与测绘标准化应做什么事,其目的在于消除误区、摆正位置、理顺关系、统筹安排、落在实处,为使祖国测绘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切都应有序化,测绘标准化工作应是祖国测绘事业有序化的前提和保障。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