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仪器的真值代换-评VIM第3版(5)

  史锦顺 ·  2012-11-02 07:04  ·  69494 次点击
**测量仪器的真值代换-****评VIM第3版(5)**
-
史锦顺
-
测量仪器是测量的工具。人们通过测量仪器而认识量值,获得测得值。测量仪器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准确度。
测得值减真值是误差元,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是误差范围,误差范围的褒称是准确度。
测量仪器的作用是实现被测量的真值同标准量真值的比较。比较的结果,显示为测量仪器的示值。测量仪器的示值,就是测量时测量者得到的测得值。因而测量仪器的示值的误差范围,就是测量时测得值的误差范围。
测量仪器在制造时,必须满足两项要求。第一项,对量程范围的被测量,能给出示值。第二项,给出示值的误差范围。
-
要使测量仪器能给出准确度够格的示值,测量仪器必须有机内标准,又必须能比较。
比较的过程,是实现等量代换的过程。仪器的作用就是实现用标准的真值代换被测量的真值,人们由此而得知被测量的真值的表征值即示值,并且得知示值的误差范围。
-
在测量仪器的研制中,关键一步是提出设计方案。测量仪器方案的核心是建立测量方程。
-
建立测量方程的第一步是写出测量的物理公式。
物理公式是建立测量方程的基础。物理公式超脱测量误差,物理公式中的量值都是真值。物理公式是各种物理量真值之间的关系式。
测量是被测量与标准量的比较。写出测量的物理公式,就是写出了被测量的真值与标准量的真值的关系式。
-
建立测量方程的第二步是写出测量的计值公式。
测量中用以计算的根据是物理公式,但所用的量,与物理公式中的量是有区别的,把这个区别标示出来,便是计值公式。常用的标志有两种:用m标示测量得出的值;用o标示认定的标准值或标称值。
-
建立测量方程的第三步是把物理公式与计值公式联立起来,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测量方程。
-
测量方程的构成如下。
被测量Y由诸量X决定,Y是函数,诸X是构成Y的来源量。
在测量方程中,各量成对。被测量的测得值Ym与被测量Y是一对。被测量Y是客观存在,是真值,是常量;而被测量的测得值Ym是变量。决定Y的每个来源量X,各有一个Xm或Xo与其对应。若Xi与Xim对应,则Xi是常量,Xim是变量;若Xj与Xjo对应,则Xj是变量,而Xjo是常量。
设物理公式为:
Y=f(X1,X2,……XN)(1)
计值公式为:
Ym=f(X1m/o,X2m/o,……,XNm/o)(2)
式中斜杠“/”表示“或”。m表示测得值,o表示标称值。m/o表示或者是测得值m,或者是标称值o。例如X1m/o表示是X1m或者是X1o.
联立物理公式和计值公式,二者相除,得:
Ym=Y(3)
联立物理公式和计值公式,二者相减,得:
Ym=f(X1m/o,X2m/o,……,XNm/o)-f(X1,X2,……XN)+Y(4)
(3)式(4)式都是测量方程,依应用方便而选取。
-
测量仪器的研制与误差分析中,必须用测量方程。赋值时,测得值是示值。通过测量方程,真值体现于示值中。或者说,通过测量方程,实现了标准的真值对被测量真值的代换。结果是用仪器示值表达被测量的真值。因为知道了示值,又知道了示值与真值的差距——误差范围,也就知道了真值的范围。
-
测量方程的基础是真值的概念。测量方程建立了仪器示值与标准值的关系。测量方程给出的结果,是把被测量的真值,通过标准值、已知值等表达为被测量的测得值。于是便可实现用测得值来代换被测量的真值。
-
**讨论真值与测量方程**
1测量方程的本质,是真值的关系式。
2量值比较的基础是物理的平衡状态。平衡是真值作用的结果。测量方程是平衡状态的数学表达。
3赋值,就是标出示值,示值是被测量对计量单位的比值。示值的本质是被测量的真值对标准量的真值的比较结果。
4以测量方程为基础的误差分析,确定出测量误差范围。
-
以上是误差理论者在进行测量仪器设计时的基本思路。这里的立足点是真值可知的观念。承认真值的存在,坚信真值是可知的,由是才能建立测量方程,才能进行误差分析,才能提出测量仪器的方案,提出部件及加工要求,才能制造出出测量仪器。
-
否定真值可知的不确定度论,封杀人们认识客观量值即真值的可能性,没有办法用于测量仪器的设计。试问:不确定度论出世30年了,世界上有哪一台测量仪器是靠不确定度论设计的呢?没有的。过去没有,以后也不会有。无能无用的不确定度论,要它做甚?
-

2 条回复

hlm350521  2012-11-30 16:33
史老师的观点很新颖
高山飞雪  2012-11-03 06:14
学习了,谢谢史老师。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