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CP、GMP认证在我国运用-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
仪器信息网 · 2012-11-23 08:40 · 15359 次点击
HACCP、GMP认证在我国运用-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生产规范(GMP)等国际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在我国的运用
1、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及其应用前景
我国水产界较早关注和引进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这一质量控制体系。1996年农业部结合水产品出口贸易形势颁布了冻虾等五项水产品行业标准,并进行较大的规模的HACCP培训活动。目前国内约有500多家水产品出口企业获得商检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2002年12月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正式启动对HACCP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试点工作,开始受理HACCP认可试点申请。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经验。十几年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等项目的实施也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都为在我国推广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虽然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在我国还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大部分企业并不了解如何应用,但从总体上看,推广这一体系的环境已基本形成。
然而,要推广HACCP体系,需要重视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例如,HACCP体系自身设计缺陷、食品企业实施这一体系中遇到的困难、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和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等其他方面的障碍。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固然能带来巨大收益,但其实施需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这一点值得注意。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且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小规模的农户和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基础差,技术水平低,根本无力承受实施HACCP认证的高成本,严重制约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的推广。同时,目前我国食品监管体制尚未理顺,标准体系不尽完善,食品检测技术和手段尚有差距,这些都决定了在我国推广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开始于八十年代中期。从1988年开始,我国先后颁布了17个食品企业卫生规范,重点对厂房、设备、设施和企业自身卫生管理等方面提出卫生要求,以促进我国食品卫生状况的改善,预防和控制各种有害因素对食品的污染。
1998年,卫生部颁布了《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和《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这是我国首批颁布的食品GMP强制性标准。同以往的“卫生规范”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品质管理的内容,对企业人员素质及资格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工厂硬件和生产过程管理及自身卫生管理的要求更加具体、全面、严格。近期,卫生部将组织制定了乳制品、熟肉制品、饮料、蜜饯及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等企业的GMP,并拟陆续发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