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龙虾: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急需建立
仪器仪表网 · 2012-12-16 01:13 · 79628 次点击
“麻小”曾经是风靡一时的美味,时至今日依然不乏众多的“粉丝”,据称在一个都市中,每日可能有数千食客吃过小龙虾。连日来,当媒体报道南京发生近20例进食小龙虾发生横纹肌溶解症患者。
无论是传媒还是受众,人们对小龙虾各种身世传说的推广不遗余力。在第一轮的推波助澜过后,我们已能看到越来越多媒体的反思———医学、生物学专家纷纷宣称,在横纹肌溶解这件事上,小龙虾、洗虾粉可能是被冤枉的。有人认为,可能是龙虾在养殖或者烹制环节出了问题,还有不少人认为洗虾粉是致病的罪魁祸首。到目前为止,洗虾粉的成分尚不确定,肌溶解症是否由洗虾粉导致也没有定论。
“民以食为天”,但近几年的食品市场,带给消费者太多的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动辄引发行业性震动,食品链的整体安全性也一再被提及。
食品安全问题为何频发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首先是因为少数人受利益驱动,生产、销售问题食品。
其次,食品安全工作涉及种养源头、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链条长、范围广,监管难度大。
第三,食品消费场所硬件条件缺乏。据去年对全省6467所中小学校进行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有4462所学校食堂基本不具备提供饮食就餐的条件。
第四,部分食品标准存在争议,为有毒食品开了方便之门。如一些毒面粉,就是过量添加面粉增白剂造成的。按国家标准,每公斤面粉中面粉增白剂含量不得超过0.06克,但有的专家认为面粉中根本不能添加面粉增白剂。
食品监管为何难到位?
食品领域存在诸多问题,而政府监管方面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并不能完全监管到位。
法律法规不配套,是食品安全执法的首要障碍。
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则削弱了执法的力度。对于一些效益好的食品企业,多个监管部门重复管理,增加了企业负担;而对群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难点问题,很多部门又互相推诿。
此外,部分场所执法受行政干预过多。一些地方对开发区、旅游区等特殊场所出台“保护”政策,限制执法人员执法。
监管队伍严重不足、经费短缺也是执法不能完全到位的重要原因。
省农业厅、卫生厅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建议,应针对上述问题,出台具体措施,加大力度,建立起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急需建立
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实现食品质量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管,提高质量监控的透明度,建立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是一项重要措施。建立可追溯机制,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旦发现食品有危害,马上进行追溯查源工作,迅速召回问题食品。我国于2008年对供应奥运会的食品曾建立相应机制,目前正在部分食品行业试点。在第一时间查清事故发生环节,及时提供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快速将有问题的批次食品召回,同时追根溯源,严厉查处相关肇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