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与计量的数学模型
史锦顺 · 2013-03-27 17:59 · 63312 次点击
**测量与计量的数学模型**
史锦顺
-
本文阐述的测量与计量的数学模型,很简单。这简单、明了的模型很实用。由此,可以抵制那麻烦而又不可用的不确定度评定及其“建模”。
-
**(一)测量的数学模型**
直接测量的数学模型就是测得值等于仪器示值:
M(测)=M(示)(1)
由(1)可以推出误差元的关系为:
M(测)–Z=M(示)–Z
ΔM(测)=ΔM(示)
r(测)=r(示)
误差范围是误差元的绝对值的最大可能值
│r(测)│max=│r(示)│max
R(测)=R(示)(2)
(2)式表明:测得值的误差范围,等于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范围。
-
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范围,由测量仪器的基本误差,测量仪器的附加误差构成。测量仪器的基本误差,由生产厂家给出,载入说明书,经计量公证。满足仪器使用条件要求,并正确使用测量仪器的条件下,测量误差就是测量仪器的基本误差范围。
-
**(二)测量的方法与结果表达**
1区分基础测量与统计测量
测量者应明确所进行的测量是哪类测量。被测量是常量或慢变化量,那是基础测量,如果被测量是快变化量,那是统计测量。在基础测量中,被测量的变化远小于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在统计测量中,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必须远小于被测量的变化范围。
2根据测量的准确性要求,根据对上述两类测量的分析,正确选用测量仪器。
3要看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满足仪器的使用条件。查验合格证书。
4测量要进行多次测量。由此,基础测量可以减小测量的随机误差;经多次测量,统计测量才能给出统计量。只有示值很稳定的测量或非精密测量,才可以单次测量。
5基础测量,取平均值为测得值,以测量仪器的误差范围指标为测得值的误差范围。测量结果为:
L=M(平)±R(测)(3)
6统计测量要根据贝塞尔公式计算σ,注意用单值的σ表征分散性。
L=M(平)±σ(RMS)
L=M(平)±3σ(偏差范围)
-
**(三)计量的数学模型**
计量过程,用数学方法表达如下。
在计量的情况下,用被检仪器“测量”计量标准,得仪器的示值M(测)。标准的标称值为B。
误差元关系:
ΔM(测)=M(测)–B
ΔM(测)=M(测)–Z–(B-Z)
ΔM(测)=ΔM(测真)–ΔB(真)
ΔM(测真)=ΔM(测)+ΔB(真)(4)
ΔM(测)是测得值的经测量得到的误差(以标准的标称值为参考);ΔM(测真)是仪器测得值的真误差(以真值为参考的误差);ΔB(真)是标准的真误差。(4)式体现计量标准在计量中形成的计量误差。
-
误差范围关系:
│ΔM(测真)│max=│ΔM(测)+ΔB(真)│max
R(测真)=│ΔM(测)│max+│ΔB(真)│max
R(测真)=R(测)+R(B)(5)
(5)式是误差范围的关系式,即:测得值的真误差范围,等于测得值的实验误差范围加上标准的误差范围。
(5)式就是计量的误差方程。计量是考察误差关系,因此它就是计量的数学模型。
-
**(四)计量的资格**
计量的目的是求得测量仪器的真误差范围R(测真),计量中直接得到的是R(测)。由(5)式知,计量标准的误差范围R(B)是计量的误差。为计量准确,要求标准的误差范围R(B)要足够小。标准指标与仪器指标之比(标议比)q值,是计量能否进行的资格条件,时频界取q≤1/10,是充分的;电子等界现取q≤1/3,建议取q≤1/4。
-
**(五)不确定度评定的模型不当**
不确定度论的模型要求给出测得值函数,这在计量与测量的场合,是既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测量计量工作中,把测量仪器当整体看,是不需要测量仪器的测得值函数的;况且,测量者与计量者一般不可能知道测得值函数(与仪器构造有关)。
-
测量仪器的测得值函数,也就是测量仪器的数学模型,是测量仪器研制中的问题,不该混淆在测量计量中。让计量人员建立测得值函数的模型,是没道理的不合理要求。
不确定度评定的“建模”,第一混淆了场合,把仪器研制中的事,错用到测量计量中。第二,混淆了对象和手段,错把被检仪器的性能掺和到检定能力中。第三,不知道必须用单值的σ来表征变量的分散性,错误地除以根号N.
-
请看,测量计量工作坚持误差理论,则思路清晰、工作易干又实效;若信不确定度论,则想不通、干不好;何去何从,请网友与有关计量领导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