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设备综合管理概述(一)

  仪器信息网 ·  2010-01-01 21:40  ·  36051 次点击
船舶生产设备是典型的复杂机械,不仅设备的数量和类型多,而且设备之间的重要程度差别很大。只有生产出合格的船舶机械,才能有船舶的安全运行可言,因此,船舶生产设备的综合管理不仅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财务费用,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关键,也不仅仅关系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身的生存问题,更是船东利益与船员生命的保障。
要保障船舶的安全运行,保证船东的利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船舶生产设备综合管理的水平。提高了船舶生产设备综合管理的水平,就能够保障船舶的安全运行,就可以避免船厂及与船舶有关的企业因对设备维护过度造成的维护费用不必要的过高,或因维护不足造成设备停机影响生产或意外事故的发生。
本文通过生产设备的前期,后期管理,通过阐述设备磨损的机理,详细深入地探讨了设备发生故障的规律,为如何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及保障生产设备安全运行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并为生产设备的维护及降低维护成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发。
一、设备及设备管理的概念
(一)设备及其分类
1.设备所谓设备,有时我们亦称之为装备或机器,通常是指在人类生产活动或其它活动中能起到工具作用的物体。“设备”一词本身的涵义极广,所能包容的范围也很大。本文所讨论的“设备管理”中使用的“设备”的含义主要是指企业生产所需用的除土地和建筑物以外的有形固定资产,如各种机器、机械电子装置、各种飞行器、船舶、车辆等等。
2.设备的分类企业生产中所用的设备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及设备自身用途的不同,其在形状、大小、性能等方面是极不相同的,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为了便于管理,有必要进行分类。
由于分类的目的和角度不同,设备分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以从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这一角度把企业生产中所用设备分为以下几类:
(1)生产工艺设备。即用于改变劳动对象形状或性能、发生直接生产行为的设备,如金属切削机床、铸造、锻压与焊接等设备,是企业设备中的主要部分;
(2)辅助生产设备。指为生产服务的各种设备,如机械制造企业中的锅炉、动力运输设备;
(3)试验研究设备。如计量、测试设备等;
(4)管理用设备。指企业生产管理机构中用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和其它装置;
(5)公用福利设备。主要指企业内医疗卫生、通讯、炊事机械等设备。
当然,还有从其它角度对设备进行分类的,例如我国机械制造企业通常按设备工艺性质将其分为二大类十大项。二大类为机械设备和动力设备。机械设备又分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设备、起重运输设备、木工铸造设备、专业生产用设备及其它机械设备六大项;动力设备分为动能发生设备、电器设备、工业炉窑及其它动力设备四大项。每大项还可细分。
对设备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助于编制相关的设备台帐,以利于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现代设备的某些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使用要求的提高,设备在自身的性能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许多与现代工业相适应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无疑有助于设备的管理。
现代设备普遍具有的一些特点是:
1.高速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周期的缩短,对设备加工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连续化。为了适应生产过程连续性的要求,减少设备加工中不必要的中断,设备连续加工能力亦成为现代设备的一个重要特点。
3.自动化。随着设备制造技术的提高,自动控制设备被大量地应用于企业中,以部件代替以至全部代替手工操作。
4.电子化。目前在机器设备中大量采用电子技术,企业的设备正逐步走向数控化。
5.多能化。单一功能的设备已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机多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已成为一个方向,加工中心、FMC、FMS的出现即是十分显著的例证。
6.精密化。随着对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某些设备的制造与加工精度亦提出了更高要求。
7.两极化。指某些设备出现大型复杂化趋势,而另一些设备则朝着小型简易型发展正是由于现代设备具有的这些特点,因而对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提出了与之相适的要求。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现代化管理,才能使现代设备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三)设备管理
1.设备管理的概念。所谓设备管理,是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设备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进行综合管理工作。
所谓设备寿命周期,指的是设备从规划、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直至报废全过程所经历的全部时间。
2.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设备管理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两部分,主要内容有技术、经济、组织三个方面,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依据企业经营目标及生产需要制订企业设备规划。
(2)选择和购置所需设备,必要时组织设计和制造。
(3)组织安装和调试即将投入运行的设备。
设备的后期管理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对投入运行的设备正确、合理地使用。
(2)精心维护保养和及时检修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3)适时改造和更新设备
3.设备管理的意义。在生产的主体由人力渐渐向设备转移的今天,设备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大的。
(1)设备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现代化的企业里,企业的计划、交货期、生产监控等各方面的工作无不与设备管理密切相关。
(2)设备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制造成本的高低。
(4)设备管理关系到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5)设备管理影响着企业生产资金的合理使用。在工业企业中,设备及其备品备件占用的资金往往占到企业全部生产资金的50一60%以上。
二、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由手工向机器转化,机器设备逐步加入到工业生产中来,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并不是随着设备的产生就产生了设备的管理的。在工业革命初期,加工规模小,设备简陋,设备的维修一般由操作工负责,并无专门的设备管理。随着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设备在技术复杂程度、数量和种类方面的增加和提高,对设备维修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设备维修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种。当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取代传统的经验管理之后,设备管理最终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职能。设备管理从产生发展至今已近百年,与企业管理其它职能一样,它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设备管理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1.事后修理时期。在这一时期,设备管理最显著的特点即是坏了再修、不坏不修、以事后修理模式为主。这种设备管理制度在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一直持续到本世纪20,30年代。
2.预防维修时期。随着机器设备的日益复杂,修理所占用的时间已成为影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50年代,为了尽量减少设备修理对生产的影响,本世纪20、30年代,美苏等国提出了预防维修的概念,开始由事后维修向定期预防维修转变,强调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组织措施,尽可能早地发现设备的隐患,预防和修理相结合,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这时美国提出了预防维修制度,苏联提出了计划预修制度。
3.设备综合管理时期。这一时期开始于70年代。
人们习惯上把设备管理发展的前二个时期称为传统的设备管理时期。这一时期所采用的传统设备管理模式是以维护修理为其中心点的,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
1.传统设备管理是一种阶段性的管理。它把设备的设计制造与使用截然分开,只限于对设备的使用进行管理,因而不能用系统的观点去解决设备使用中的问题。
2.传统设备管理是一种片面的管理。它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设备管理中的技术方面,而忽略了设备管理中的经济因素。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有时经济的因素要比技术方面的因素重要得多。
3.传统设备管理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它只限于设备使用企业内部的管理,而忽视同设备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等外部单位的联系。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一部分的设备管理自然也要具备与外界交换和反馈信息的功能。
正是由于传统设备管理存在上述缺点,为了与现代生产相适应。设备管理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和发展新的设备管理模式。
三、设备综合营理
(一)设备综合管理的形成
1971年,在英国工商部的指导下,英国设备综合工程中心的丹尼斯帕克斯(DennisParkes)在国际设备工程年会上发表了一篇设备综合工程学研究报告,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设备管理理论——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概括来说,设备综合工程学主要内容如下:
1.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研究目标是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的最经济。
2.它综合了与设备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等各方面的内容,是综合的管理科学。
3.它提出了进行设备可靠性、维修性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4.它全面考虑设备一生机能,是全过程的管理科学。5.它强调关于设计、使用效果及费用信息反馈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性,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系统。
丹尼斯帕克斯的这篇报告最终引起了设备管理领域的重大改革,使设备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设备综合管理时期。他所提出的设备综合工程学也成了设备综合管理的主要代表理论。
同一时期,日本在吸收欧美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创建了富有特色的全员生产维修制度TPM(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其主要内容是:
(1)目标是使设备的总效率最高。
(2)建立包括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生产维修系统(即管理设备的一生)。
(3)包括与设备有关的所有部门,如设备规划、使用、维修部门等等。
(4)从最高管理部门到基层工人全体人员都参加。
(5)加强思想教育,开展小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
可以看出,TPM与设备综合工程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TPM更具操作性,设备综合工程学更具理论性。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