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滨士:表面工程在再制造中的应用
仪器信息网 · 2010-01-01 21:40 · 20669 次点击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表面工程和装备再制造专家徐滨士教授访谈录:
表面工程资讯:徐院士,您好,您近年来积极倡导再制造工程并在再制造工程和表面工程领域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请您就再制造和表面工程以及两者的关系向本刊读者作一介绍。
徐滨士: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什么是再制造工程?再制造是相对于制造而言的。制造是将原材料变成机电产品的加工过程,再制造是将机电产品在达到使用寿命时再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与原型新机一样的质量和保质期。再制造是再制造工程的简称,其完整的表述是:再制造是指以机电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废旧机电产品实现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生产为手段,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修复、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达到或超过新品,成本只是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显著降低;再制造产品不是二手产品而是属于新品。
表面工程资讯:请您谈谈发展再制造工程的意义。
徐滨士: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国内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做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部署。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从刚刚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两会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的各项预期指标中,唯独节能降耗指标没有完成,这说明节能、节材和保护环境的任务仍十分的艰巨。
再制造是将废旧机电产品及零部件作为毛坯,在基本不改变零件的材质和形状的情况下,运用高技术再次加工,充分挖掘废旧机电产品中蕴含的原材料、能源、劳动付出等附加值,再制造后的质量要达到或超过新品,其节能、节材和环境保护效果十分显著。再制造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4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Remanufacture再制造)中最活跃且最能体现高技术含量的要素。充分发挥再制造在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中的作用,对于节能、节材和环保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面工程资讯:请您谈谈再制造工程与表面工程的关系。
徐滨士:再制造工程和表面工程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表面工程是再制造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再制造工程是表面工程在废旧机电装备中应用的载体。一部机电产品制造出来以后,经过若干年后才达到报废阶段,而在这个期间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控制装置不断涌现,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再制造时可以吸纳最新的成果,既可以提高易损零件、易损表面的使用寿命,又可以对老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其整体性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机械产品的故障往往是个别零件失效造成的,而零件失效基本是由于局部表面问题造成的,例如腐蚀从零件表面开始,摩擦磨损发生在零件表面,疲劳裂纹也是由零件表面向内延伸的。如果应用表面工程技术将机械产品中那些零件易损表面的失效期延长,则产品的整体性能就可以得到提高。所以,表面工程技术是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过程中应用最广、节能、节材最大的关键技术。
再制造的特性决定了再制造生产中能不断敏锐地吸纳最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使得再制造产品的性能不断提升以赢得用户的信赖;使得再制造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得再制造过程中节约能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的作用更加突出以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目前,国外再制造企业中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以换件为主或使用尺寸修理法,遇到表面划伤、压痕、腐蚀等缺陷,尺寸修理法就无能为力,零件只好列为报废。我国将纳米表面工程在内的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用于废旧部件的再制造加工,不但实现了产品尺寸的完全恢复,而且提高了旧品利用率,降低了再制造成本,提升了再制造产品的性能,使节能、节材、环保的效果更加突显。这已成为我国再制造比国外再制造更为先进的创新特色,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附:徐滨士院士简介
徐滨士,长期从事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研究,是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
1931年3月生于哈尔滨市,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获工程师学位,1954年至1961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61年起历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职务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