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备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仪器信息网 ·  2010-01-01 21:40  ·  8916 次点击
所谓现代设备管理,就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针,从设备的调查研究入手,对主要生产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购、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相对应地进行一系列的技术、经济和组织活动的总称。
现代设备管理是以设备的一生为对象,包括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形态,即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以及设备的价值运动状态,即设备的最初投资、维修费用支出、折旧、更新改造资金的筹措、积累、支出等的管理,以保持设备良好状态并不断提高设备的技术素质,保证设备的有效使用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设备管理可以概括为系统工程的体系,综合性、全面管理的观点和方法。其核心与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可靠性、维修性与经济性的关系,保证可靠性,正确确定维修方案,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发挥设备的高效能,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设备管理具有以下的特点:
1)系统理论的应用
系统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互性、目的性和环境的适应性等特征。现代设备管理以设备的一生为研究对象,企业对设备实行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以及各个有关部门之间的横向管理,这些都是系统理论的体现。
现代设备管理已成为多学科的交叉,包括运筹学,后勤工程学,系统科学,综合工程学,行为科学,可靠性工程,管理科学,工程经济学,人机工程学。
设备管理的系统化往往要求许多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因此相应地要求打破他们之间的界限,而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为企业的总目标而统一行动。现代设备管理就是从设备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直至报废的一生出发,运用运筹学以及其他方法,如线性规划、网络技术、决策论、预测技术、库存论、排队论等,对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从而建立一个以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标的系统,并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用最有效的手段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从而改变了传统设备管理只管维修的狭义概念。
2)设备管理进入全员生产维修阶段
“全员生产维修制”(TPM)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行的一种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其中心思想是“三全”,即“全效率、全系统、全员参加”。本书第14章将对TPM管理做简要介绍。
3)走设备维修专业化和协作化道路
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生产协作越来越需加强,生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生产实践证明,只有专业化生产才能品种少批量大,采用高效专用设备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质量好,成本低。“大而全”或“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已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组织机械修理的专业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设备维修专业化具有维修效率高,修理质量好,修理成本低,服务周到等优点。实行维修工作专业化,可以减少许多“重复”的机修厂和车间,节省大量机床,提高机床的利用率,减少固定资产占用额,降低备品配件积压资金,合理利用人力,从而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但是发展专业化必须以协作化为前提。在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全厂各种设备的维修工作大部分由协作单位承包。尤其是在大城市的企业,通常本厂设备部门只承担一小部分维修工作量。例如,日本某钢铁公司下属一个钢铁厂,所用设备修理人员共4313人,其中直属本厂的仅有1564人,占36%,修理协作单位有2749人,占64%,这些协作单位大部分有专业特长。例如:有的承包企业专门修理连铸设备,有的专门修理皮带运输机和进行辊筒补胶等等,协作厂与公司组成固定的协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的设备部门除了只承担厂内部分修理工作以及老设备的改进和专用设备的制造之外,工作重点则逐步放到设备的技术改造的研究以及专用设备的设计方面。自行研究、设计、制造专用设备,可以较快地吸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设备的技术性能适应生产的发展。
4)设备管理计算机化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推广,在生产过程越来越复杂、对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的现代化企业中,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企业已采取了自动控制的生产管理系统,并逐渐在设备管理与维修部门中开始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信息系统除了广泛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