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管安全管理理论模式的建立
仪器信息网 · 2010-01-01 21:40 · 34160 次点击
总局空管局成立8年多来,通过大力推行规范化管理和经常性的空管安全检查、调研,全国空管部门的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从空管部门总体水平上看,还没有使我国的空管安全管理操作水平得到彻底地改变,更没有使空管安全管理完全适应现代飞行安全和管制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如何切实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需要探讨适应空管安全和空管技术发展要求的安全管理理论模式,从总体上来说明空管安全管理前进的方向。
所谓理论模式,是某一客观系统运行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以客观系统的目标、功能、结构和机制来说明系统的运行本质和发展方向。我们所讲的适应空管安全和空管技术发展要求的空管安全管理理论模式,就是指具备这种特征的模式。
为什么研究空管安全管理必须要首先要探讨安全管理理论模式呢?这主要是因为尽管空中交通管制员有保证好飞行安全的良好愿望,但由于空管原因造成的工作差错、飞行事故征候仍时有发生。总结近年空管差错、事故征候的特点,再次证明了一个共性的问题——空管安全管理的失误。
保证航空安全是空管工作的头等大事,这已是人们不争的共识,“有了安全不等于有了一切,丧失安全将会丧失一切”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对于什么是空管安全管理工作,如何做好空管安全管理工作,尚有不少同志持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在空管安全管理中经常会出现步调不一致,没有统一标准的安全管理制度。由于管理者无法有效地组织协调安全管理机制,以至不能准确规范管制员的安全行为,人为造成安全管理工作被动。因此,我们必须探讨建立空管安全管理理论模式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安全管理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更好地从总体上明确安全管理发展的方向。
空管安全管理的历史证明,它必须适应人(管制员、飞行员)、机、(航空器、空管设备系统)、环(天气、工作环境等因素)系统中的状况和要求,它必须符合各国家(地区)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因此,每个时期的安全管理,各个国家(地区)的安全管理,都会有它的特色,都会形成各自的模式。但是,在大家对这种客观需要和存在的安全管理模式还没有取得深刻的、系统的认识时,空管各级领导只能根据对安全管理的局部认识和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来进行空管安全管理,而要想使安全管理完全符合它的发展规律和外部环境是不可能的。传统的观念认为:错误只存在于事故发生之时、存在于事故的责任人(管制员)身上。我们必须研究建立一个全新的观念:管制员生存于、工作于错误或缺陷之中,但错误和缺陷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事故,关键的因素是必须探讨建立空管安全管理理论模式,对错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
我国的空管安全管理是沿袭原苏联模式,80年代后参照美、欧等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在空管技术上正逐步向具有国际权威的ICAO和FAA技术模式靠拢(如高度层、过渡高度层改革、电报格式变换、实施雷达管制等),但空管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尚未达到国际通行的规范,也未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我们实际面对的是一个新旧交替、参差不齐和安全风险高的管理局面。另一方面,我们虽然积累了许多空管安全管理的经验,也从理论上对空管安全管理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把空管安全管理模式作为一个总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没有从建立空管安全管理模式的高度来系统地总结我国空管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致使我们至今对空管安全管理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还停留在较为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弄清我们应采取具有什么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来管理空管安全。总之,随着我国民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空管系统和空管安全管理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实现中国空中交通管理工作现代化,怎样的空管安全管理系统才能满足民航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空管部门亟待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非常需要探讨适应这种新条件下的空管安全管理模式,以便用现代的空管安全管理模式来代替不规范的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我们认为,探讨建立空管安全管理模式的目的是为了从总体上明确空管安全管理前进的方向。因此,在探讨这种空管安全管理模式时,有必要对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和要求认真考虑。
一、提高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性
空中交通管制的目的是防止航空器与航空器的相撞、航空器与障碍物的相撞,以及加速飞行流量,保证有序的飞行和安全。其核心内容是“安全”。承认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等于真正理解空管安全管理的涵义。
什么是空管安全管理?首先让我们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在民航空管系统中,当管制员以保证安全的形式从事管制操作,为完成安全目标而从事的对管制员与空管物质设备资源的协调活动时,也就产生了空管安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