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设备管理研究历史

  仪器信息网 ·  2010-01-01 21:40  ·  27110 次点击
我国设备管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建立于五六十年代的我国企业,基本上采用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即按照设备不同的修理周期进行大修、中修、小修或检查。中国企业在这个阶段比较重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提倡群众路线,这一思想在鞍钢宪法“台台(设备)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前所述计划预修制由于计划的准确性不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处在政治动乱中的中国企业,生产和技术进步停滞不前,设备管理也延续了原有的计划预修制,甚至有所退步。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一方面,国际上各种先进设备、生产线不断引进;另一方面,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也逐步进入中国企业。预防维修、预测维修、状态维修、可靠性工程、后勤工程学、综合工程学,以及全员生产维修等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中国企业所认识和应用。中国设备管理和维修组织提出对设备一生进行综合管理的思路,称之为“设备综合管理”,它是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的。在设备维修管理中,除了原来的计划预修制以外,还引进了预测或状态维修。在设备现场管理中,还引进了“全员”的思想。
设备综合管理是对我国传统管理的重大挑战与突破,为加快实现我国设备管理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尚无完整的体系和统一实施的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陷,如缺乏准确定位,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模式机构交叉重叠,职能主体模糊,设备综合管理思想难以得到落实,其目标也难以实现。
为适应新世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设备管理工作,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我国的设备管理组织先后出台了(《“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纲要》和《“十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了“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和建立设备管理新体制和新模式”的重大课题。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