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设备管理

  仪器信息网 ·  2010-01-01 21:40  ·  24865 次点击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企业先后从国外引进乙烯、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氨等技术和成套生产装置。随着进口设备的迅速增加,进口设备的管理工作已成为工业企业管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技术引进和进口设备概念
通过一定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经验、成果称之为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的内容,应包括购买专利技术。即包括购买产品的设计资料、制造工艺、测试方法、材料配方或成分等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资料;也包括技术输出方为使引进方掌握引进技术提供的技术人员培训,或技术输出方人员提供的现场指导等。技术引进可以提高自制能力和设备制造水平,其费用比进口设备低得多。
进口设备优点是上马快、周期短、能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和迅速填补空白,克服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但进口设备花外汇多,又不能解决设备的制造方法、技术问题。不过技术大都体现在产品上,如果进口样机或进口国内的空白及关键设备,也是技术引进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进口设备与引进技术等同视之,称为“引进设备”。
二、进口设备的方式
目前一些企业进口设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先进技术和成套装置同时引进。这对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形成生产力及迅速改变技术落后状态是可取的,必要的。以后的技术引进,应着重从引进不同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装置或同一产品的不同技术和装置,过渡到只购买国外技术专利和主要设备,其余全部由国内承包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整个工程建设。
2.引进先进技术,并从国外进口关键设备、仪器或样机。目的在于使引进技术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或利用进口的关键设备、仪器样机,填补空白,加速产品更新换代。
3.引进产品生产线,从国外进口全套或大部分生产设备。
4.承接外商来料加工和装配业务中所进口的有偿与无偿的生产设备。
5.合资生产、合资经营从国外进口设备。
6.生产合作(即与外商合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从国外进口设备。
7.外商馈赠的设备等。
三、进口设备的管理
1.计划管理是搞好进口设备的规划,达到预期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企业都应拟定一个比较稳定的中、外长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规划,确定进口的设备项目,以便及早收集情报,摸清国外情况(技术先进程度、价格等),并做好国内配套的各项工作。在制定规划时,要根据资金来源(利用外资或国内贷款)与偿还能力、国内设备的配套能力、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必须对每一台需要进口的设备进行可行性研究,作好技术、经济分析、论证。选择技术先进、生产适用、经济合理的设备,特别要注意引进那些“适用技术”。即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情和国力(对进口设备的消化能力,备品配件的供应能力,原料、动力、维修能力,技术管理能力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比较,有选择地引进技术和设备。反对盲目引进所谓“高新技术”。
制定规划和编制计划时,应由企业主管技术的总工程师副厂长(副总经理)组织,有计划、设备、基建、财务、技术、供应等各有关部门参加讨论和研究。总工程师要能善于听取设备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要让设备主管部门提方案或提出初审意见。
2.考察和谈判是计划确定后进行的。设备主管部门应直接参与对外谈判和出国考察。这样做有利于对引进技术中需要配套设备的分析,判断哪些是必须进口的?哪些可以在国内配套的?哪些可以利用已有设备进行改进、改造就可以满足要求的?避免进口国内能解决的设备。也有利于对进口设备的价格和成套性、维修性、节能性等的审查。
在考察和谈判中,能学习和了解国外设备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设备管理部门今后做好设备的安装、维护、修理和国内配套设备的选型。
有利于设备部门及时做好配套、安装的准备工作,促使工程项目早日投产。同外商谈判应注意的技术策略问题。
对外商的报价要从技术、性能、价格、设备成交、合作制造、合作条件、利用外资贷款的可能性等方面综合分析,进行选择。要贯彻技术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把适用的先进技术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谁便宜就买谁的,这方面已有不少教训。
由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谈判领导小组,共同商量谈判计划、方案和策略,共同遵守,一致对外。尽量让外商先提方案,有利于迅速权衡和制定对策。
第一线谈判小组应精干,出国考察人员应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主要谈判人员不要中途更换。
谈判要灵活掌握,适时成交,不要因急于求成而造成被动。
要了解和熟悉国际上通行做法和趋势,善于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对于外商的不合理要求和条款,要善于抵制或拒绝。
为做好设备进口工作,还应熟悉有关外汇、外贸、税务、海关和商检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3.无论是技术引进工程,还是单机进口,除了直接参与谈判、考察工作外,设备主管部门要抓住前期管理几个环节。
做好口岸接收和运输工作。设备到达口岸(机场、港口、车站)后,订货企业应有专人驻港了解情况,掌握进口设备的船期、箱号、名称、数量。并配合货物管理部门分清批次,核对到货地点、名称是否与合同相符,查清到货件数,检查箱体有无残损;对残损问题要协助到货部门严格分清原残、工残。并及时取得船方或港务部门的有效认证。对于重要设备,应派专人负责押运。要检查有保温、防潮、防振等特殊要求的设备,在运输中是否按要求办理。
做好设备入库保管。设备运抵工厂后,应立即入库。保管员应按照包箱的保管标记,分类保管,保证开箱及安装时按需要随时出库。做好防火、防盗、防水、防虫等工作。对那些临时不能入库的设备,要加盖苫布,并要采取适当安全措施。做到账物相符,入库、出库手续交代清楚。
检验和索赔。检验是进口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进口设备到货以后,应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这一工作。要及时开箱检验,并迅速安装试车,这样才能发现设备的规格、质量和数量是否与合同相符,以便及时提出索赔。如合同规定卖方参加开箱检验,则应通知卖方到场。如果由商品检验局办理检验,则检验时应通知商品检验局,到现场复检、出具证明。进出口公司在货到达口岸之日起90天内凭商检证提出索赔。如货物抵达现场以后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时开箱检验,则应向进出口公司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才能延期检验。
开箱检验应检查包装是否完整,开箱后查点箱内文件、单据、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核对实物是否与装箱单和合同相符。若本单位不具备对某些设备检验条件,应提前与有关单位联系。
除按规定在设备到达目的港后若干天进行初步检验外,还应尽快安装投入使用。在质量保证期内(一般为12个月)如发现其质量和性能上有缺陷,达不到合同规定要求时,可凭检验证书向卖方提出索赔。
设备的安装。设备开箱检验后,应立即组织人员消化设备的技术说明书和图纸,了解设备的性能、结构、接线方式、绘制安装基础图和管线图纸、制定安装计划、准备材料、工具。做好浇灌基础、设备上位、清洗、接线工作。设备安装试车,应有生产车间人员参加。在设备试车前就应定人、定机、定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对那些应有卖方参加试车的设备应通知卖方参加。试车(试测)应按技术说明书的规定进行、试车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分析,并按规定处理。
试生产中的技术培训工作。设备安装后的试生产阶段,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操作者对设备的性能、结构、原理等不熟悉和不会操作。因此,要组织已出国或在国内培训过的维修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做老师,进行操作知识、安全和保养知识的培训。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