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备管理的发展进程
仪器信息网 · 2010-01-01 21:40 · 33147 次点击
中国工业企业设备管理经历了50年的起伏曲折的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初创阶段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工程和大中型企业相继建立,与之相应的企业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1956年,中国在设备管理方面引进了前苏联的计划预防修理制,这与中国当时的状况基本上是适应的。通过几年的学习和运用,中国设备管理从无到有,建立和健全了相应的设备管理组织机构,培养了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为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2)曲折阶段
“大跃进”时期,设备和设备管理受到了严重破坏。三年调整时期,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在计划预防修理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预防为主”为方针,以“维护与计划检修并重”、“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为原则;
②建立了“三级保养制”,以及“三好四会”、“润滑五定”等一套规章制度;
③在组织形式上,除了精简、健全专业管理外,还设立了“专群”结合的管理组织,实现了“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经常开展设备管理的评比检查活动;
④开展地区性的设备管理活动,建立设备专业修理厂、精修站、备件定点厂和备件总库等。
(3)振兴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设备管理工作得到了恢复并迅速发展。1981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设立了全国设备管理主管部门,1982年成立了中国设备管理协会,1983年颁布了“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试行条例”,开始引进了“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修”、“后勤工程学”等现代设备管理理论,经过多年研究、比较,本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在学习和参照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和总结中国设备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定“设备综合管理”为中国设备管理的实践模式。1987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设备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出了这一管理模式。
中国设备综合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管理中,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手段,管好、用好、修好、改造好设备,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追求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和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从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设备综合管理是对中国传统管理的重大挑战与突破,对加快实现中国设备管理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设备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中国设备管理初步走上了法制轨道;国家统一管理,实行政府分级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大力贯彻实施,获得了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备管理的观念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设备及其管理的意识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②设备管理基础工作普遍受到重视和加强;
③设备经济管理普遍开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设备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了提高;
④提高了设备完好率,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得到加强,企业设备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⑤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得到了充实和提高,重视设备管理的培训和提高,设备管理人才的正规培训纳人了国家计划轨道,员工总体素质有了提高;
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设备管理评优活动,有效促进了企业和主管部门设备管理的积极性,设备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设备管理条例》的指导下,原机械工业部及其下属企业在设备现代管理中,积极推进设备综合管理,并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树立了许多先进典型,使机械工业企业设备管理逐步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4)探索发展阶段
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政府全面淡化了各项行政管理职能,设备管理成为了企业的自主行为,但中国有关资产经营、管理与维修的法制法规尚未健全和完善;设备固定资产的数量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机制转变过程中,全能型的组织模式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而设备要素市场尚未健全完善。市场的动态化和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给企业设备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把握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探索中国设备管理的发展,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当前中国设备管理急需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