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电设备整机装备概况
仪器信息网 · 2009-07-01 21:40 · 34305 次点击
预计到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国家规划的800万千瓦(原规划为500万千瓦),达到1000-1200万千瓦(更乐观的预测为2000万千瓦)国产(民族品牌)风电设备份额有望稳步提高。预计未来两年间,国产设备的新增装机容量年增长速度为60-70%左右。2008年国产风电设备的总销售额有望达到60亿元以上。目前随着国内新进入厂商(内资、外资)的陆续量产,风电整机设备领域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目前在手订单情况较好的厂商有:新疆金风、大连华锐、东方汽轮机厂、浙江运达等。金风、华锐是行业领头羊。华锐、金风在手合同总装机容量大约150万千瓦上下。东方汽轮机厂在手合同达到60万千瓦,运达的合同约为25-30万千瓦。但大多数国内厂家在手合同不超过3-5万千瓦,风电场客户数量不超过2个。
预计未来3年间,风电设备制造业的整体盈利前景较为乐观,销售利润率较为稳定,销售收入高速增长。随着掌握风电整机技术(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厂商数量较快地增加,现有领先制造商(如新疆金风)的销售额增长速度会落后于行业增速,市占率逐步下跌。新疆金风采用的是纺锤型、网络化外包的生产模式,即自己进行总体设计,然后委托国内其他厂家生产各部分零件,最后进行产品总装。这种生产模式导致资产轻型化,对毛利率有抑制作用,却对净资产收益率有放大的作用。据该公司高层介绍,2004年金风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70%;我们推算它04年的销售净利率约为10%左右。其它国产整机厂基本上还没有正式开始大规模供货满一个会计年度。目前,估计风电整机、叶片优势厂商的销售净利润率能有8-15%。
1999年我国单位千瓦的风电设备投资在12000元以上,主要原因就是进口设备价格昂贵。进入21世纪后,由于新疆金风等国产厂商的进入,这一数字曾经下降到7000-8000元;后来因为国内风电建设加速,供不应求,价格反弹10-20%。目前一台装机容量850千瓦的进口变桨变速风力发电机组售价约为700-900万元;国产600千瓦风机售价约为300-400万元左右,比进口机组的千瓦造价便宜20-30%以上。据调查,我国国产风力发电机组设备的价格通常在0.4-0.7万元/千瓦。
2005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公告》,1500千瓦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和1200千瓦直接驱动永磁式风电机组的产业化列为专项重点领域。“十一五”期间,发改委称,我国大力发展大型风电机组的重点是:努力掌握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总体设计、总装技术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等,整机技术路线将以目前欧洲国家流行的变桨变速的双馈异步发电型、低速永磁同步发电型为主。具体研制开发目标和方向是:研制开发符合依托工程张北风电场气候条件的2.5MW级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率达80%以上,叶片、电控与变流器、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立足国内研制开发;满足认证机构的设计认证;整机和关键零部件样机性能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能力。
1.风电机组制造企业汇总
截至2007年7月底,国内风电机组制造商共有40家,其中国有、国有控股公司17家,民营制造企业共12家,合资企业7家,外商独资企业4家。
根据企业的产品产业化落实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产业化落实程度比较好,已基本具备大批量生产能力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包括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和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南通航天万源安讯能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6家;
第二类:已试制出样机或已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包括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新誉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浙江华仪风电有限公司、湖南湘电风能有限公司、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北重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广州英格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11家;
第三类:正在开展样机试制或整机设计工作,产业化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包括重庆海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瑞能北方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保定天威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万德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无锡宝南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等19家。
第四类:已有成熟的设计制造技术,正在国内建造总装或部件企业的国外独资企业,包括: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歌美飒风电(天津)有限公司、维斯塔斯风力发电设备(中国)有限公司、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等4家。
2.风电机组技术特点
国内正在制造和生产的风电机组其主要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双馈式变桨变速机型,是目前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风电技术,技术已成熟,属风电行业主流的先进技术。像通用电气、歌美飒、维斯塔斯、苏司兰、华锐、东汽、上海电气、北重、沈阳华创等公司就是采用的这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