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库存循环与实际库存循环

  仪器信息网 ·  2009-04-08 21:40  ·  12175 次点击
仓库的备件库存量(储备定额)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影响很大。当库存量很大时,对于满足备件的需要来说当然是理想的,然而它要积压企业一大笔资金。此外还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如当设备更新时,型号规格都有变动,原来的库存备件就全被报废。反之,如果库存备件数量过小,就不能满足生产设备维修需要,就可能造成生产装置停产,带来更大经济损失。如何才是理想的库存状态?一般地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任何时间的库存备件数量与提出订购单的次数以及每份订购单上开列的件数之间达到经济上的平衡。图1-1为理论的库存循环图。此图假设订货提前期和所需备件用量等都是固定不变的。库存量的减少情况用倾斜的消耗线表示。当库存量减少到规定水平时,就应订购或计划布置补充备件(用订货点表示)。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border=0>
提出订购单或计划布置的提前期,应能保证在发生库缺情况之前,就能获得补充的备件,使备件仍保持原库存水平。
库存的概念是可变的。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定期检查法”和“固定订购法”两种。“定期检查法”即按固定的间隔期检查库存。重新订购备件时,订购数量视减少数量而定。“固定订购法”,即当库存减少到规定水平时,即发出标准订购单。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按实际需要原则订货,而又达到最经济的目的。
图1-2所示为实际备件库存循环。实际上,备件需要量并非总是不变的,因而备件订货周期通常也是经常改变的,所以图1-2所示的情况比较切合实际。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border=0>
参照图1-1(理论库存循环),最终的目标是得出能以最低备件储备资金提供备件的正确数量和方式。备件购置费是随提出的订货数量而变的。经济的库存原则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在提出备件订单多而使备件的购置费增高与提出较少的备件订单而保持较高的库存量之间达到优化;使库存量与储备资金这两者之间达到优化。“经济订货”原则是使“订货费用”等于“库存费用”,而两项费用之和的最低点,则表示理想的订货量。
备件占有总的流动资金包括库存备件占有资金和外面订货所占有的资金。如何使这个总费用(备件保管费用加补充订货费用)最少,这里需要计算库存保管费用和再订货费用之和最小时的补充订货量(EOQ)。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订货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q—单位时间内需要的备件数,件;
a—订货费用(手续费、旅差费);
b—单位时间内每一备件的保管费用。
【例1】计算某厂备件的经济订货量。已知单位时间内需要的备件数q=150件/年,单位时间内每一备件的保管费b=12元/件"年,订货费a=2元。总费用的计算见表1-1所示。
表1-1总费用的计算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border=0>
根据表1-1的数据,可知经济订货量R=EOQ=7件。计算则为: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border=0>
一般情况,EOQ公式适合于随用的备件,对于高价的备件和对设备有重要作用的事故备件不一定适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定。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