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铜卡尺
Alu · 2008-01-19 20:28 · 30792 次点击
[attach]9929[/attach]
1992年5月在扬州市西北8公里的邗江县甘泉乡(今邗江区甘泉镇)顺利清理了一座东汉早期的砖室墓,从墓中出土了一件铜卡尺(见图),此铜卡尺由固定尺和活动尺等部件构成。固定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固定尺上端有鱼形柄,长13厘米,中间开一导槽,槽内置一能旋转调节的导销,循着导槽左右移动。在活动尺和活动卡爪间接一环形拉手,便于系绳或抓握。两个爪相并时,固定尺与活动尺等长。使用时,将左手握住鱼形柄,右手牵动环形拉手,左右拉动,以测工件。用此量具既可测器物的直径,又可测其深度以及长、宽、厚,均较直尺方便和精确。惜因年代久远,其固定尺和活动尺上的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已锈蚀难以辨认。
我们将这把铜卡尺与现代游标卡尺相比较,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代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固定卡爪、游标架、活动卡爪、游标尺、千分螺丝、滑块等部分组成,而铜卡尺是由固定尺、固定卡爪、鱼形柄、导槽、导销、组合套、活动尺、活动卡爪、拉手等部分组成。从组成的主要构件来看,铜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动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主尺和副尺;铜卡尺的组合套、导槽和导销即是游标架。其主要差距在于:现代游标卡尺应用微分原理,通过对齐主尺和副尺的两条刻线,能精确地标出本尺所能测出的精密度,而铜卡尺只能借助指示线,靠目测估出长度单位“分”以下的数据。从中不难看出,现代游标卡尺是由汉代的铜卡尺演变发展而来,就其构造原理、性能和用途来说,汉代铜卡尺即是原始的游标卡尺。
有关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铜卡尺的记载见于晚清一些著录上(如吴大澂《权衡度量实验考》和容庚所编《秦汉金文录》),共收录了五件卡尺拓本,可惜原物在解放前就已流散失传了。如今仅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市艺术博物馆各收藏一件,它们都有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前者主尺长15.2厘米、卡爪长6.2厘米;后者主尺长15.37厘米、卡爪长6.1厘米,两者均比扬州出土的铜卡尺略长一些,卡爪则稍短些,其外形、构造和组合部分都相同。不过上述两件均系征集,出土地不明,而江苏扬州的铜卡尺出土地明确,甘泉乡姚湾村位于汉广陵国郡城之西北,这里曾是两汉诸侯王、贵族墓群的丛葬区域所在。
东汉原始铜卡尺的出土,纠正了世人过去认为游标卡尺乃是欧美科学家发明的观念。英国在1973年出版的《英国百科全书》第10卷402页,记述游标卡尺是法国数学家维尼尔?皮尔(公元1580-1637年)在1631年发明的。其实,我国早在公元一世纪初的新莽时期就己发明游标卡尺并在生产中开始应用了,从而将游标卡尺的历史上溯了一千六百多年。东汉原始铜卡尺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数学史和度量衡史提供了实例,因此,弥足珍贵。此物现在双博馆内陈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