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记录时间的器物:铜壶滴漏
Alu · 2008-01-19 20:33 · 45742 次点击
漏壶(图一)[attach]9930[/attach]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搂是元代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
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沙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也叫沙钟。由于漏壶中的水不受温度影响,为计时的准确性增加了困难,用水银作动力又很不经济,于是用一种新的材料——细沙来代替水和水银。沙钟由上下两个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小口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细沙通过中间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这样上部瓶子细沙的平面渐渐降低,瓶子时间刻度就能显示出时间。这种沙钟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就可以下部成为上部继续使用。
在北京故宫的钟表馆,有一件中国古人记录时间的器物。它没有发条,也没有表面和指针,更像是一座高高的楼阁。实际上,它是一件古代的计时器,叫做铜壶滴漏,它制造于清嘉庆四年,也就是公元1799年。据说,一昼夜的误差约为十分钟左右,只要正午时用日晷来校准一下就可以了。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图二)[attach]9931[/attach]高51cm,上口径32cm,箭尺长48cm,宽2.3cm
此滴漏形似腰鼓,壶外分别有八卦图、洛书图、海水江崖、篆刻铭文等纹饰。壶肩下方设两兽耳式提柄。壶内主体为播水壶、受水壶、箭尺,此外还有与箭尺相连的浮舟、滴漏管、灵气管、虹吸管、长柄活塞、唧筒、寒暑盒等部件。
滴漏是古代利用滴水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因壶内附有计时刻的箭尺,故又名漏刻、刻漏、漏毫。利用滴漏受水壶内水位变化而影响浮舟的位置高低,并直接带动着箭尺的升降,当箭尺上升时,人们便在时刻线上得到准确的计时。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制作采用了西方传入的有关唧筒原理,利用活塞抽水的功能,将受水壶内的水重新抽到播水壶中,使壶中的水循环往复使用,进而将传统的多级漏壶,改变成只用两只壶并融为一体。同时箭尺上镌刻96时刻法,取代了中国传统的一日百刻,使计时更趋于精确。因此,这件铜壶滴漏具有近代半机械性能,也是清宫制作漏刻的一次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