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隆铜冶炼设备改造及技术进步(五)
仪器信息网 · 2007-04-26 21:40 · 23669 次点击
李川
2主要技术进步
2.1熔炼系统
2.1.1闪速炉仿真及操作优化
2001年同中南大学合作,联合对闪速炉仿真及操作优化课题进行研究,重点对闪速炉温度场、流场、浓度场和释热场进行耦合仿真,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三集中”(高温集中、氧量集中、颗粒群浓度集中)理论,根据“三集中”理论,金隆摸索出了精矿喷嘴最佳的工艺风氧浓、中央氧量、分散风量等控制参数。通过操作优化,精矿喷嘴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闪速炉炉况稳定正常,烟尘率已降到了5%以下。
2.1.2转炉富氧吹炼
转炉吹炼原设计为空气吹炼,为了缩短吹炼时间,提高转炉生产能力,投产半年后,利用制氧站富余氧气,引进转炉进行富氧吹炼,S期富氧浓度25%,B期富氧浓度23%,富氧后,吹炼时间每炉缩短了40min,并保证了无冷料积压。
2.1.3火法精炼工艺
在阳极炉工艺改进上,金隆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如浅氧化浅还原试验、氮气代替空气氧化试验、直接喷氮法试验、无氧化试验、无氧化混合气还原试验等等,经过2年多不断试验研究,打破了铜火法精炼传统的氧化还原法,首创了铜火法精炼新工艺。实现新工艺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LPG单耗明显降低。此外,由于新工艺大幅度提高了阳极炉生产能力,使现有的2台阳极炉基本能力满足金隆今后30万t扩产改造需求。
2.2硫酸系统
2.2.1酸管道的阳极保护
金隆原循环酸管线分别采用了钢衬聚四氟乙烯管道和低铬铸铁管,这种管线自运行后,泄漏故障率较高,不仅时常造成全厂停产,而且对人身和设备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为此,1999年开始,利用2年时间将所有循环酸管道改为阳极保护不锈钢管道,改造后,从未出现过因管道漏酸引起系统停车事故。经测试,经阳极保护的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小于0.05mm/a。
2.2.2更换新型触媒
2002年将转化器四段上层原使用的LP-110型触媒更换为丹麦托普索开发的高钒含铯的VK69型触媒,更换量约53m3,VK69触媒形状为9mm雏菊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和空隙率,这种触媒优点是可以提高SO2转化率。
2.3电解系统
2.3.1种板系统改造
2000年以前,金隆所产始极片边缘不齐,单重均匀性差,厚薄不均严重,加工后悬垂度在10~12mm,严重制约电流密度的提高和电铜质量的改善,通过增大种板阳极、橡胶包边改为三菱夹条包边,调整种板阳极周期化整为零等一系列改进,种板始极片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始极片成片率由96%提高到98.5%,加工后悬垂度也相应提高到8~10mm,为生产系统提高电流密度提供了保证。
2.3.2生产系统改进
为稳定电铜质量,主要做了以下几种改进:(1)引入新型添加剂阿维通替代干络素;(2)取消电解液和上清液过滤;(3)添加剂由高位槽加入改为低位槽加入;(4)阳极炉加Pb,使阳极板含Pb控制在(300~800)×10-6;(5)槽头设立流量控制阀,解决了电解槽流量不均偏差大问题;(6)每周进行霍耳试验,以此调整添加剂配比。
通过改进,电流密度由设计的240A/m2提高到290A/m2,电铜产量由10万t提高到16万t,电铜合格品率和优质品率皆达99%以上。
3结束语
经过几年来不断设备改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加上金隆高效管理模式和日益提高的操作管理水平,金隆生产一直处于安全稳定顺行状态,生产能力和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逐年上升,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2005年闪速炉改造,是金隆公司承前启后的一项工程,为公司的远景规划、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