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中的三个基本点
Aaron · 2008-03-14 15:48 · 52920 次点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许多企业发现企业管理越来越成为再次发展的瓶颈。管理制度的混乱,管理流程的不合理,人才的流失和员工动力激励效果的不理想,团队精神的涣散等一系列问题让企业的管理层常常为此伤神。很多企业为此大搞人才培训,甚至不惜重金请专业的咨询师来诊断,可效果往往不理想。如何让一个很好的管理体系本土化从而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在人的因素上提高团队作战力,人力资本的管理再一次提到一个令人不得不关注的位置,事实上在目前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本”和“资本”的较量不断的经济舞台上较量着,结果往往发现向来威力无穷的“资本”在“知本”面前败下阵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在企业管理中的因素,所以“人性化的管理”在工商管理的话题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华为公司已在其内部员工人手一册的“华为基本法”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明确地提出“公司认为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恰恰很好的说明了这点。当然,“人性化的管理”的道理对于现在很多的企业管理者都不难接受,可真正什么叫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现实管理怎么做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性化呢?是的,管理无模式,有效的管理即是最好的管理,如何让这些理念渗透在制度上,平时的细节上并恰如其分地贯彻下去,却是一项科学而艺术的过程,令学者和管理者深思。
然而无论管理形式多么复杂,我们还是能归纳一些原则的,笔者认为企业在员工管理上要注意"有效沟通",紧紧的围绕着"企业的价值观"优胜劣汰,用综合的管理方式艺术而科学地去管理,必定带来显著的效果。
企业往往有一个立体多维的用人空间,一名诚信、勤力,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员工,都应在企业找到自己一个合适的岗位,所以不管是专家还是清洁工,都是企业重要的一员。在大多数企业里,企业可为员工设计三种职业生涯:1.操作类;2;技术类;3管理类;每位员工都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类型,当然也可以逐步过渡到另一类中。每一类都有不同的需求,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下达不同的任务指标,同时也让配置不同的报酬体系。
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必须具备不断地学习能力,企业通过载体"人"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带动企业的提高,而企业的不断的提高同时也激发员工不断提高,源源不断地吸收更新更高的人才充实到这个群体中来,为企业带来新鲜血液,加速动力。
记得中央电台对话栏目有一次请GE公司的ECO韦尔奇先生前来对话,韦尔奇在那次节目中谈的“企业应通过关心员工三个方面来达到人才的不断提高和稳定即:关心他们的脑子,关心他们的心,关心他们的钱包的论点“给笔者带来很深的启示。笔者在平时工作中把此方面的思考感悟不断地运用在日常管理中,发现效果十分的显著,在此笔者想对这三个关心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关心员工的脑子
关心员工的脑子即关心员工的成长需求,要深入具体去了解每一个员工他的特点,他对自己在事业上有什么想法和追求及他们的想法与自身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的差距,因为往往人对自身的认识欠缺客观,这样也就需要我们引导帮助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和心理素质,也许在目前的公司不一定能一步到位,但至少公司要承诺公司的安排也是其发展是必经的一课而且使其有收获和和感悟,同时掌握的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能举一反三地用;
国内许多民营企业往往抱着员工可能会流动,所以不必要投入过多的培训费用,否则有一种为他人作嫁衣的感觉。笔者接触的几位私营老板他们过于的把培训费用当成一种成本来考虑他的投入产出和效益周期。确实每一个员工入职时都有自己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并非所有人愿意或适合与企业长期合作。入职的人才往往的有这三种主要心态:
1想得到一份安定报酬相对可观的工作;
2想来工作学习以后自己创业的;
3想在这个公司不断地晋升,从而有一种职业成就感。
中国的企业往往在录取员工时对第二种人不太欢迎,认为他们不稳定。而事实上在国外发达国家多数职业经理人往往在合同期满后不再续约,有些大公司在录取管理人员甚至把员工经过三个以上的行业作为录用的前提。就笔者原先所应聘的外企经历的三任外籍总经理无一在任期满后再续约的,当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原样,正因为中国目前有着太多的不定因素,则更有可能会使一定比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出现流动。笔者曾与阿里巴巴的CEO马云先生就企业管理作过几次会谈,发现这企业就把“不求所有唯我所用”的人才使用观用得恰到好处,马云先生说:我们阿里巴巴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就设想了在今后的若干年中会有三分之一的员工他们本来就是来工作学习的,今后他们会离开,有三之一的员工在工作中会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被淘汰出局的,还有三分之一的员工会适应阿里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方式与企业长期的共同进步的。”这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跨国公司都有验证,最典型的就是有着经典企业文化的百年企业惠普公司。笔者就职的外企就是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不同名目的培训内容好像恨不得每一位员工都能立码掌握,事实上所产生的最后的效应也决不是投入大于产出的。员工快速撑握了技能,个人能力不断的提长了,增加了员工对本职工作的理解,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增强了本人的自信心和今后就业的竞争力,这往往是很多员工乐意接受的。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决不是仅仅这个企业有着良好的管理,员工素质就的印象,就给大众一个感觉这个企业能让人得到改变,变得更加有品味,素质更高了,这个企业出来的员工往往受到同行的欢迎。如此一来也会有更多的人才愿意加盟,这样企业也不愁员工的流失的问题,相反还要刻意地制造出某种流动来,以便于员工的晋升,因为企业此时已具备了人才的造血功能。而即便离开企业的员工他也往往忘不了这段职业生涯,多数人才还会不自觉地宣传这种方式。这不得不另那些整天面临人才流失或感觉人才溃乏的企业思考一下两者的差别所在。
关心员工的心情
我记得韦尔奇先生同时在那次节目中接受了我们国内很多大企的老总一个有趣的问话:“您作为这么大的一个企业的CEO,您的一天时间是怎么安排的”。韦尔奇先生是这样回答的“我的一天要花45%的时间来与我的各层员工谈话,通过谈过了解他们此时心理的想法和碰到的困难,20%的时间来做企业战略方面的决策,35%左右的时间来讨论目前流程问题还有哪些应该改进的”。他的回答是关心员工的情绪和生活,要不断地体会员工的情绪,动态分析和沟通他们的情绪的原因,并尽可能帮助走出心理困境;当然也要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快乐,为他的成功和进步衷心的祝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不断地体会到人的成功必先苦其心志,在与困难和挫折较量的过程中超越自我,也就是说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家人,让其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情,良师益友般的关怀,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而事实上韦尔奇先生在工作中还往往喜好走入生产第一线与一线工人和主管谈心,这与我们国内很多企业的老总整天不是忙于应酬就是忙于会议或是忙于签字上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确实中国企业由于经济的落后带来管理的落后,往往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文化建设以及员工素质的问题,使得中国的老总们工作时显得尤其悲壮,有着太多需要应付的。笔者所在的外企由于有着很好的管理流程和授权体系,大家各司其职,职责分明,老总并不象我们本土企业的老总那么忙碌,每年还能有许多的时间休假,而休假的时间往往是不过问公司的事情的。就这点也很难让中国的老板接受,其实这种休假体制是科学的,一方面能让管理者劳益结合,享受他的福利,更重要的也只有通过在职人员通过休假的时间空缺的时间更好地审视现有的流程有无抗风险能力以及暴露一些管理者在职时所无法暴露的问题。当我们在工作遇到问题多问几个连锁的为什么往往不难发现问题的最终结点往往还是发生在“人”上。而这“人”的首要责任往往还是经营者自己。
关心员工的钱袋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他们能从这个企业得到多少的现金;企业必须通过科学公正的薪酬体系不断让员工通过自身的劳动,所做的贡献的大小得到其应有的收入。让员工明白你为企业付出的越多,功劳越大,那你也能更多的分享到企业的成功和回报;现行的薪酬体系应分两步,一是与岗位和业绩挂钩,不断刺激员工向上和努力创业绩的动力,另一点就是不断地让基层的或平时没有太多机会的员工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造成对企业的贡献的奖励。因为他们往往是一线最快最容易发现问题也可能是该类最专业的人员。这部份的报酬必须是不计职位高低,只论贡献大小。他可以很有效在让员工溶入到管理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及对工作的热情感。我们不要过分计较员工得多得少的数字化的概念,而是要不断地审视这个薪酬体系的合理性及其所引起的效果,一定要达到员工得到的越多越好,因为一个好的体系是与企业的业绩及企业的愿望是成正比的,员工得的越多也就意味着企业也得到的越多。但是在管理中对员工的激效方式钱并不是放在首位也并不是唯一性的,所以我们有些私营业主认为钱能代表一切不尊重员工或是简单地用钱来解决问题都会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结果。最为典型的例子在中国企业里矛盾的发生往5往不是在发不出工资而是在发了工资发了奖金之后造成的一种不平心理后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
以上通过“关心员工脑,心,钱”三方面入手来探讨人性化的管理的涵义,不难发现这是个博大精深而令人孜孜不倦的研究的话题,如果说一个经常强调人性管理的企业连这三点都不能运用良好那又谈何人性化管理呢?我们经常说"有效投入必将带来有效的产出",在设备的,资金等有形的\硬件领域中是适用的,在人才培养等无形的\软件的领域中同样出适用。笔者认为人性化管理上其实是很多返朴归真的道理在发挥着作用,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被印证着,我们有时实在无需把他人为地扩大到虚无飘渺的状态。